张克俊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始终是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粮食安全是涉及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三大安全”之一,在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基本国情下,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应对国际风险、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松。
确保粮食安全,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看,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保证全国的耕地面积18亿亩的底线不突破。要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二是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要积极引导和强化市场对粮食供需的调节作用,鼓励非主产区通过与产区合作的方式作为获取粮食的重要来源,从各地区追求区域内的产需平衡向全国供需平衡转变,在政策上加大对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提高主产区的粮食收益。三是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应继续加大对种粮生产者直补的力度,控制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提高粮食保护价的水平,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粮食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的比较利益。四是在立足于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进行品种调剂,搞好国内粮食的战略性储备和吞吐调节,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市场供求平衡。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当前和今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需求。要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区域结构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逐步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和专业生产区,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竞争力。应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着力扶持一批带动力强、效益好、与农民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等能够与农民形成稳定利益关系的农业经营新体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同时,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与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土地使用制度创新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搞活土地经营权,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要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民自己的市场运销组织,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千家万户进入市场。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运用价格等经济杠杆,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和发布信息等手段,适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总量平衡。广大农民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主体,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切实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地位,把自主权真正交给农民,让农民按照市场导向自己作出选择,坚决防止行政命令、“一刀切”的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引导”就是要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生产和供应;鼓励农民提高素质,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改变过去那种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生产模式,逐步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服务”就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加强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市场服务,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引导和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作者系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