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油荒”始终如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魂,不时在国内作祟。
每每发作之际,加油站排队、机器停转、车辆停驶、市场恐慌等诸多乱相便接踵而至。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另一个地下成品油黑市却往往在这一刻火爆异常,囤油、倒油、掺油等种种怪相也随之百出。在此过程中,一批投机客大发其财,隐身幕后的寻租者更大受其益。
某种程度上,黑市已成为国内成品油生态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它既成为众多市场主体的栖息地,有时却也令利益相关者遭反噬。
例如,近期国内民营油企日子颇为难过,以至要联合起来动用反垄断法向两大集团“发难”。有业内人士将之解读为市场对囤油者的报复。“因为油不紧张了,成品油批发价持续疲软,当初在"油荒"时囤了大量资源的油老板就被深套其中。”一位知情人士向上海证券报道出个中玄机。
显然,“黑市”和“油荒”已成为一块硬币的两面,两者相辅相依、共生共存。在本文中,记者试图通过对成品油黑市的生态分析,首次深入这一灰色地带的缝隙,力求还原出一幅真实的行业图景。从一连串扭曲、变异的市场行为中,或可窥见“油荒”发作的内在机理与国内成品油体制的深层次问题。
整整两个月,上海赛孚燃油发展公司(下称“上海赛孚”)总经理汪利春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甲醇汽油生产的民营能源企业,上海赛孚每个月都需要从市面上购买一两千吨90号汽油作原料,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添加催化剂制成甲醇汽油。当市场资源充裕之时,他们可直接从各大油库进油,而且量也可保证。“当然,这是基于"油不紧张"的前提。一旦"油荒"了,则国有油库全部停批,无论价格多少都不卖。”汪利春说。
今年5-6月份,他就碰到了这样的特殊时刻。由于全国各地大面积陷入习惯性“油荒”,从常规渠道已根本进不到油,他的公司顿时陷入困顿。“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也只能挖空心思到处搞油,能弄一点是一点。”
“搞油”的渠道有几种:一是通过熟悉的加油站。有些站点不愿在批零倒挂之时进油,但因为有协议,它们每天还能保证一定的计划供应。于是,汪利春就和这些站点商量,代替它们去进,“就算价格高点也无所谓”。
另一条途径就是从油贩子处购买。他们的油有些来自地方炼油厂(地炼),有些则出于囤积,“但不管是哪里来的,只要不是从国家正规油库提出来的就都是黑市油。我们也搞不清楚这些人的油出自那里,但他们就是搞到了。”
汪利春所说的黑市油其实对每一家用油单位来说都不陌生,它流淌在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暗黑角落,每当供应吃紧、“油荒”来袭之际,就纷纷浮出、悄然涌动。而以黑市油为寄生对象的油贩子则漫步在市场的灰色地带、游离于法律的真空区间。他们嗅觉敏锐,如影随形,通过囤油、倒油、掺油牟取了巨额暴利。
“油越紧张,黑市就越发达——这是不变的规律。”一位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的前任高层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每年国内大约有5000万吨这样的隐性油源在黑市中流动。在他看来,导致黑市油泛滥的原因之一正是成品油限供政策所引发的资源紧张。
但在另一些行业人士眼中,黑市又何尝不反过来令资源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就在这一次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轮回往复中,中国的“油荒”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国内的油品黑市也催生出一宗宗见不得阳光的交易。
不久前,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过与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部分购油者、油贩子接触暗访,对国内成品油黑市的整条生态链进行了一次全景扫描。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