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0月16日电 题:一同走过从前——全国第一家恢复开放的沈阳北行农贸市场回顾
新华社记者孟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后,1979年1月10日,沈阳北行农贸市场在全国第一家恢复开放。
“不少个体户是从一口袋瓜子、一案子猪肉卖起的。”回忆从前,曾经担任过沈阳北行农贸市场工商管理所所长的高喜曼说,最初这个市场占了沈阳北行地区的两条小马路,集聚在巴山路和金川江街的交接处,属露天摆地摊;经营项目以蔬菜为主,还有肉、蛋与粮食等。
1980年,国家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农贸市场交流会。转年,市场盖起了石棉瓦棚子,等到了1986年,又翻新盖起大棚,并增加了海鲜产品经营。最多时,这个市场有上千业户,后经大浪淘沙,目前拥有业户659户;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行农贸市场一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农贸市场。
今年73岁的刘宝媛,是这个市场经营调料的个体经营业户。尽管她不是这个市场一出现就在这里经营的,但也经历了创业的风风雨雨。她说:“我原是沈阳一家军工厂工人,1987年提前退休,先在北行工商管理所帮忙找补差,后来干脆自己干起了个体户,卖干菜,花椒、大料。当时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做小买卖是不正经的行当。每天早上五点就得爬起来,蹬自行车去沈阳火车站上货,付出的辛苦不去说了,遇见熟人不好意思,一年四季戴口罩。”
有这种感觉的,不仅刘老太太。今年57岁的单德军是北行农贸市场的老业户,现任沈阳市皇姑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和北行农贸市场基层分会会长。他说,尽管当时个体户受人歧视,可是我们还是从党的政策中看到了希望。据他回忆,1978年年底,沈阳一家报纸刊登一幅漫画: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后面驮着两个筐,上面写着四个字“投机倒把”;一星期后,这幅漫画在这家报纸同一版面同一位置上再次刊登,不同的是,“投机倒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朵大红花。
老单的深情回忆,引出一段历史:1978年12月下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公报明确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回忆当年,沈阳工商皇姑分局调研员李海记忆犹新:为了恢复开办北行农贸市场,沈阳有关人员事先深入省内八个市调查研究,等到北行农贸市场在全国率先恢复开办后,工商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想方设法扶植经营业户。他说,在社会还不认可个体经营业户的当时,北行农贸市场工商管理所以工商部门的名义,替业户去外地联系货源、组织进货。1986年春节前,一个业户从海南进了一车皮辣椒停靠在沈阳火车站,当时正值数九天,辣椒如不连夜入库,必冻坏。为此,北行市场工商所紧急与当地军队联系,调用6台大卡车运了一夜辣椒,使业户免受损失。据介绍,在没有电脑的当年,工商部门积极搭建信息平台,为经营业户提供方便的同时,保证市场货源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李海说,最初人们对这个市场的争议很大,主要围绕姓“社”与姓“资”。一份当初的统计,说明了这个市场经营业户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三分之一为市郊的农民;三分之一为两劳释放人员;还有三分之一是家在外地的,文化程度都很低。这些年来,工商部门有针对性地喊出在国内建设模范市场、建立第一个物价信得过的市场,北行农贸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为全国集贸市场中的排头兵。同时,业户的成分也在发生变化,拥有几百万元资产的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是大学生。北行农贸市场工商管理所最新统计表明,市场经营业户中,现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为225人。
现任北行农贸市场工商管理所所长李云平介绍,2000年北行农贸市场盖起了楼房,经营面积3万平方米;经营21大类,5000多个品种;目前,年成交额12亿元。据介绍,这个市场集团采购占百分之七八十,并辐射周边城市,最远可达哈尔滨。李云平说:“这些年来,我们在注重监管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同时,不断完善市场的功能,使得北行农贸市场成为一大批民营企业家的摇篮,积极参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
据悉,自北行农贸市场恢复开放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5万多人次的参观考察;有18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指导工作。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