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发乎万元!止乎万元?

  ———四川首批“万元户”的历史回眸

  本报记者 梁现瑞 王向华 实习生 罗美多

  10月10日上午,成都市温江区郊外,61岁的张文康伴着一杯清茶,静坐于儿子的苗圃里,闲看着那一大片金桂和红叶李。

  没有人能想到,这位满脸皱纹的平凡老人,就是20多年前全省乃至全国的第一代“万元户”,当年叱咤风云的“番茄大王”。


  早在5年前,张文康就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但他不愿待在舒适的家中,总要到苗圃里来——或许是因为与土地的几十年深情。

  看着张文康的孤独身影,记者想,从土地上脱颖而出的他,最终仍囿于土地,这是不是一种命运的暗示?

  “一听到1500元的承包费,当时脸都吓白了,谁还敢跟我争?”

  28年前,他以“天价”“包”下两亩多旱地

  “当年,走起路来能把地上都踏出窝窝。”一提起过去,老态龙钟的张文康有止不住的豪情。

  成都平原素有“金温江、银郫县”的说法,但张文康的记忆中30岁之前一直生活困苦,“连吃饭都是问题。”

  张文康1947年生于温江涌泉镇,由于父亲被评成地主,随后二三十年间他受尽了歧视。小学一毕业,他就开始务农,成年后做再多的活,也只能被评为打折扣的“小工分”。“印象中,一年最多分过60多元钱。”几乎每年春节一过,他便要到处借粮。

  1980年初,张文康迎来了生命中的转折点——他所在的涌泉公社五一大队一生产队,决定将队里先前几乎荒废的2亩3分7厘的一块坡地,拿出来“包”给社员。

  “一是为了增加队里的收入,二是为包产做个试探。”张文康记得,1978年后全国农村改革风起云涌,省内各地的“包产”做法层出不穷,队里的“承包荒地”只是一种谨小慎微的试点。

  那是一块全队公认的下等田,因为是不能灌水的旱地。当地属于都江堰灌区,大部分土地都是能排能灌的上等田,不能灌水的一般都没人看得起。

  不过,这块第一次推出的“没啥搞头”的旱地,还是很让人向往,“至少有五六家人争着要这块地。”

  “1500元!”张文康以一个看似极为冲动的天价“承包费”,吓退了所有的竞争者。

  “1500元在当时基本算是天文数字了。”张文康为记者分析,当时一个工分才值一角多钱,1500元相当于队里10多年给他分的钱!

  但张文康自有他的算盘。之前,他曾经长期为生产队种蔬菜,“一块地能产出多少蔬菜,心里是有底的。”

  “那不是一时冲动。”张文康算给记者听:一亩地一年至少可以种三季,春季育苗子,夏季种番茄、冬瓜、海椒、茄子等,冬天种白菜、萝卜或莴笋,一亩地一年至少可以产2万斤蔬菜,一斤5分钱就可以卖1000元,两亩多地完全能够把承包费赚出来,这还不算第一季卖苗子的钱。

  “不熟悉这些情况的人,一听到1500元的承包费,当时脸都吓白了,谁还敢跟我争?”张文康骄傲地笑了,“其实也不是为了赚多少钱,当时的最大目标是把肚子填饱,那些年人都饿怕了。”

  “担不担心政策变呢?”记者问。

  “没啥子好怕的,赚了钱是我劳动所得,没去剥削别人。”他告诉记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全省全国各地到处都搞起“包产”来了,广汉、邛崃、郫县到处都在搞,我们那算是保守得很的地方了。

  张文康当时只操心一点:该种些什么品种,尽快把承包费赚出来呢?

  当时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说:去年你的收入已经过万,你现在是“万元户”了。

  27年前,他建起全县农村第一座楼房,荣誉多多

  包下金子般的两亩多旱地,种什么好呢?1980年春节刚过,站在龙泉驿区大面镇的蔬菜种子供应基地,张文康灵光一闪,“当地没有的肯定就畅销。”

  当地没有的东西,是番茄。由于种子、土壤、技术等原因,温江地区产出来的番茄不红,所以一直没人种它。

  张文康把宝押在了番茄上,决定当年夏天就种番茄。“说实在的,压力还是有。”要是有个闪失,按照当时的收入,他家10多年都翻不了身。

  凭着“瞅冷门”这样一个朴实想法,他拿出1亩2分地来种番茄,其余种茄子和海椒等。买回种子来,全家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之中,翻地、平整、施肥、育苗,忙得不亦乐乎。“赚的都是自己的,积极性肯定高得多。”

  经过一年起早贪黑的忙碌,当年年底,他不仅足额交纳了承包费,而且还赚了500多元钱。平生以来第一次手中握有这么多属于自家的“巨款”,张文康激动得睡不着觉。1981年春节前,他高兴地为全家每一个人买了新衣服,为自己买了人生中第一双皮鞋——11块钱。

  接下来,1981年初春,当地开始大规模“包产到户”,张文康家又多分了4亩土地。由于邻居们都学他开始种蔬菜,纷纷向他家求种苗,于是当年他多了一项收入:育苗。一年三季下来,不到年底,卖菜加养猪,他赚了6000多元。

  有钱就建房。张文康早就迫不及待了,他家一大家子八口人(包括父母与弟弟妹妹),多年里一直挤住在两间1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于是,花了6000多元,他建起了一排好房子——除了一楼一底5间楼房,还有3间平房和一间厨房,总共9间。“那是温江地区农村第一家楼房啊。”房屋竣工时,张文康请了亲戚和邻居,尽情喝酒。

  接下来几年,从土地上脱颖而出的张文康,收获了太多关注和荣誉:1982年初,他被评为当地的专业户和致富能手;1982年春,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来到他家,经过一番认真计算,得出一个结果:去年你的收入已经过万,你现在是“万元户”了。

  刚听到这个头衔,他似乎还不敢相信,经过反复计算,果真如此。“从那以后,万元户的帽子就戴上了。”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番茄大王”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1982年底,他又被评为全国科协的致富能手,与他一同到北京接受表彰的还有新津的“冬瓜大王”吕璞修、山东的“作物大王”李祥苓、天津的“鸭子大王”张天兴。当时的人民日报还发表了文章《四大王相会在北京》。

  1987年,他种植的茄子在全省第一次出口到日本,同年,他还作为农村致富能手,在成都市金牛宾馆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

  各种荣誉更是不请自来。1983年,他当选为第六届四川省人大代表,1988年,他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有了四川省科协常委等头衔……还有数不清的参观、学习、考察等全国各地的活动在等待着他,他也指导各地农村的蔬菜产业发展。在他的指导下,攀枝花的米易县逐步发展成全国“南菜北调”的基地。就连如今的华西希望集团董事长陈育新,当年也曾多次到他的蔬菜地向他请教。

  对家里的几亩地,张文康管理得越来越少了,但家里的收入还是在增长。由于名气很大,他家的蔬菜苗子卖得特别好,一年要卖出几十万苗。自1983年后,他家的年收入已达五六万元。

  1995年,从繁忙外出中解脱出来的张文康,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先后在温江和攀枝花租下了100余亩地大规模种蔬菜,但由于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几乎连年亏本,前前后后砸进去20多万元,竟把原先从土地上赚来的利润都还给土地了。

  这一个群体为什么不能延续曾经的辉煌?为什么不能走向更大的辉煌?

  30年来,四川第一批“万元户”大多销声匿迹

  两次规模化经营的失败,让张文康颇为失意。2003年前后,由于患上严重风湿病,左腿行动不便,他被迫退出了蔬菜种植业,赋闲在家。目前,他的收入只有房租、社保和劳模补助。

  翻开史册,不难发现,当年会聚北京的“四大王”中,就有两个来自四川。与“番茄大王”张文康同在一起叱咤风云的,仅四川日报报道过的,就有温江“养鸡大王”刘大中、简阳“柑桔大王”吴祥全、绵阳“养猪大王”刘定国、巴中“魔芋大王”吴功仁、“韭菜大王”左友坤……一大群名声赫赫的时代英雄,令当年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四川大地熠熠生辉。

  然而,30年过去,记者想拜访这些人时,却发现并不容易,要历尽辗转。以张文康为例,为了找到他,记者先后打听了10余个部门,同当年的妇孺皆知相比,当下很多人都已不再了解他们。当年的个个风云人物,几乎都消失在了茫茫人海。

  在记者采访张文康的前三天,一张覆盖了1000名富豪的中国富豪榜发布,四川籍的上榜者只有区区27人。而查遍这27人,除了当年的“鹌鹑大王”刘永好兄弟之外,再难以找到别的“大王”。

  据记者了解,“冬瓜大王”吕璞修已音信渺茫,“养猪大王”刘定国曾锒铛入狱,去年才又在三台县重新养猪,被称为“四川第一个万元户”的杜雄才目前在双流县永安镇经营一个小卖部……他们中大部分人的财富,还停留在“万元”这个级别。

  这一个群体为什么不能延续曾经的辉煌?为什么不能走向更大的辉煌?

  “要是更早进行大规模种菜,或者果断转向上游的育种或下游的蔬菜深加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那该是怎样的结果呢?”采访中记者问张文康。

  长时间的沉默。

  他的儿子张强接过话头:“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的种菜规模曾扩大到近100亩,结果还不是一样。冬瓜最便宜卖到两分钱一斤,还没人要。连续两年大水,几十万冲得一干二净。”

  四川省农业专家卓世林认为,张文康的经历很有代表性,正是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巨大价格波动,且缺乏风险共担机制,使中国农民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非常脆弱的处境。在美国、加拿大等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政府也要补贴农民。

  “只有小学文化的张文康等一些最早的万元户,最多只是把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做到了极致。很难完成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卿成的观点独树一帜。他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现代市场理念。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适度规模化对于农业是非常重要的。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许是一个途径。“在强大的全球经济浪潮中,中国农民要获得话语权,只有通过更大程度的联合,才能争取自身更大的利益。”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