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古民居因白蚁侵害而梁柱垮塌。朱 磊摄
10月15日,安徽省黟县,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正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作的工匠将一块换下的梁柱敲开,眼前的景象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原来,表面上完好无损的梁柱,里面早已经腐朽不堪,工匠程万福指着一条条空心的蛀道痛心地说:“这都是白蚁干的!”
“无牙老虎”成最大杀手 “对于古民居危害最大的是白蚁。白蚁分泌的酸性物质,连钢筋水泥都能侵蚀,一栋完好的古建筑,如果不加防治,两三年就可能被蛀空,简直就是"无牙老虎"!”黟县房管局白蚁防治所所长汪雪门说。
白蚁肆虐,原因之一是当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温度、湿度都非常适宜白蚁的生长繁殖。白蚁喜啃噬木材,黟县的3500多栋明清时代古建筑,几乎全部是砖木结构,正是白蚁眼中的美食。
日前,安徽省建设厅组织白蚁防治专家,重点对黟县古民居建筑遭受白蚁危害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显示,黟县古民居建筑90%左右存在蚁患。黟县白蚁防治所近期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等古民居建筑遭受白蚁危害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对西递村124户古民居建筑抽样调查60户,有58户古民居建筑遭受白蚁危害,危害率为97%。宏村137户古民居建筑抽样调查61户,有57户古民居建筑遭受白蚁危害,危害率为92%。
凶猛白蚁,成为黟县乃至整个皖南地区徽派古建筑群生存的最大杀手!
防治经费存在缺口 从2004年起,黟县政府每年都拨出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白蚁防治。然而,70万元相对于黟县3000多幢明清古民居建筑白蚁防治的实际需求,好比杯水车薪。
由于白蚁超强的繁殖能力,每两年就必须重复投药。即便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有着专项经费的西递、宏村也头疼不已。“虽然我们每年都可以得到专项经费支持,但是仍然有着巨大的缺口,白蚁防治,我们现在都不能进行集中大片的防治工作,只能分片处理!”西递文物管理所所长程丹说。
另一方面,黟县还有近20%的古建筑散落在山里,只能根据受害的严重程度来分批治理,“南屏、关麓、屏山等地方,几乎每年都有老房子倒下!部分灭治很难达到根治效果。”汪雪门指着电脑上一张照片痛心地说。
目前,黟县白蚁防治所在关麓开展白蚁防治试点工作,采取三三制原则,即政府投入1/3,房管局投入1/3,房屋户主投入1/3。“目前看来,效果不错,我们将尝试在全县推广。”汪雪门说。
保护需要民间力量介入 “老建筑的修缮、防治,仅仅依靠政府肯定是不够的。”程丹认为。
目前,黟县政府尝试了一系列的办法,比如出台认领制度,但是纯粹的公益认领对认领人的吸引力不大,认领人最感兴趣的是产权或使用权的转让。“对于一些户主长期不在家、无法照看老宅的情况,我们也在尝试进行产权转让。但是这只能做部分尝试,对于一个地方而言,老房子和原住民都是文化的一部分。”程丹说。
民间力量的缺失,让资金与人才的瓶颈始终难以突破。如今,发展最好的模式是集群性古建筑较多的西递、宏村实行的旅游经营模式,通过旅游发展来反哺古建筑维护。但是对于大量散落在其他地方的古建筑,民间力量又该如何介入?
这个问题,也是整个皖南地区徽派古建筑的问题。2007年5月初,黄山市社科联经过调查发现,黄山市境内现有1022个古村落、6079幢古民居,这些古民居目前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而据有关专家测算,黄山市要完整保护所有古民居每年需要拿出50亿至60亿元资金。
“从徽派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来看,主要还处于政府完全主导、大众保护意识逐渐被唤起的阶段,还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民间力量进一步介入。”有着40多年修缮经验的古建筑专家姚德生说。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