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鸣岐)一个尖尖的屋顶,一个圆圆的房体,一个柔和的家字支撑,便构成了天津市妇联建立在社区的“半边天家园”最简洁、最自然、最和谐也是最温馨的标志。这个小小的标志是社区法律宣传的基地,是人们心理疏导的港湾,是妇女维护合法权益的依靠,也是居民助人自助、自我管理的和谐、温暖的家。
记者从市妇联了解到,本市在全市推广“半边天家园”的规划,至目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而且形成了完善的发展制度和规划,今年本市将在市内六区、塘汉大、新四区有条件的社区(村)都建立“半边天家园”,暂不具备条件的,先建在街道办事处及乡镇政府,要求“半边天家园”所需的各项硬件设施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建立家园工作体系及各项规章制度,组建志愿者队伍,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开展宣传教育、法律及心理服务、家庭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各类社区公益活动。
据了解,早在2001年,从市妇联和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联合实施的“家庭问题社区干预试验项目”开始,就在本市河北区鸿顺里街率先建起了本市首个“半边天家园”。此后,从在河北、河西、南开3个区的5个街进行试推广,到逐步扩展到3个区的34个街和社区,如今在全市进行了全面推广,全市18个区县的489个街镇和村居都相继建成了“半边天家园”;从单纯的反家庭暴力社区干预到妇联维权服务、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指导等四大主体活动全部涵盖其中,“半边天家园”工作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覆盖面越来越广泛,成为新时期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特色品牌工作。
“半边天家园”以社区妇女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确定家园工作重点,形成一个家园一个亮点,一个家园一个特色。有的家园以单亲家庭为切入点,成立“单亲俱乐部”,开展单亲鹊桥会、文艺联欢会、“感恩母爱”征文等活动,关爱单亲家庭生活;有的家园以为空巢家庭的中老年妇女服务为重点,组成书法、绘画、健身等空巢家庭活动站;有的家园以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为重点,成立“创业者沙龙”,开展手工编织和家庭服务活动;有的“半边天家园”以“关爱流动人员”为重点,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站,成立“外来人口第二故乡”民间组织,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等等。自“半边天家园”成立至今,共解决1000多件个人和家庭问题以及邻里纠纷,举办母亲学堂、婚姻学校、普法讲堂等各类讲座1200多期,听课人数约5万人次,组织各类大型文体宣传活动近100场次,受益群众逾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