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善后莫如“预防为主”
文/林蔚
有材料显示,浙江某幼儿园有200名儿童出现腹腔淋巴肿大现象。
刚曝出了刺五加注射液致人死亡事件,接着又发生了福建某医院麻醉“麻”死数人事件;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因院内感染致8名新生儿连续死亡的事件刚有结论,现在200名“淋巴儿”又集体“登台”。
近来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客观地说,我们没有足够证据得出现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比之前更多的结论——事实上,从全世界范围看,此类问题历来都引人注目,以前或因资讯不够发达,或因新闻不够透明,很多情况并不为公众所知。但应当承认,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确实正在经历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高发频发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社会转型阶段,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伴生性质。试想,生活在一个盲目GDP崇拜弥散的大“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之下,各色污染无处不在,环境质量急剧下降,除非有金刚不坏之身,如何能做得到百毒不侵?
自5年前“非典”开始,近年来遭遇卫生安全事件,人们都能看到媒体公开、透明的报道,看到政府闻风而动的积极“应急”。从这个意义上看,公众获知重大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政府部门应急响应的快速、高效,可说是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些虽不足以根治隐患,却表达了政府的态度和决心。
但是,不论事后的应急做得多么好,一些恶果都是不可逆的——夭折于“结石”和“感染”的孩子再也没有长大的机会,死于刺五加和麻醉剂的患者再也不能醒来……沉重的生命代价提醒我们,遏制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势头,仅有应急响应还远远不够;将工作前移,紧紧抓住“预防为主”不放,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使之没有机会从“可能”变为“事实”,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如果说转变发展观念,治理和修复环境,从而减少食品、药品的外源性污染,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那么加强日常卫生、医疗的监督执法,特别是针对诸如幼儿园、学校、医院这样一些人群集中、较易发生卫生安全事件的场所加大执法力度、增加执法频度,则是现实和必须的选择。
诚然,这操作起来肯定会有困难,至少面临着工作量大增的现实挑战,人力物力的调度安排,也必然需要作出重新的布局。但困难再大也须臾不可懈怠,因为我们不能再用生命试“毒”,靠生命报警。如果仅因困难而畏葸不前,那么事后即便有再积极“善后”的行动,都难逃涉嫌“作秀”的质疑和指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