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无外乎两种:一个是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个是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
我认为:滞涨不仅仅会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而是有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建立起了基本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中,当前中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CPI指数在2007年及2008年头四个月一直高位运行而且节节攀升。不仅当下的通货膨胀形式极其严重,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构成因素较为复杂,既有成本推动型,也有外来推动型,还有需求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各种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CPI指数很难得到控制,中央不得不利用一系列的行政措施和货币政策工具来极力控制通货膨胀。因为中国已经有过教训深刻的前车之鉴,80年代末及90年代中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重蹈当年的覆辙。
但是除了通货膨胀之外,我们还要警惕因为采用各种控制通货膨胀措施所导致的副作用即严重的经济停滞,特别是严重的滞涨。
滞胀产生的原因一般是供给冲击,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高失业,高通涨,这是滞涨的典型表现。在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面上,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存在以下会导致滞涨发生的因素: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产能扩大导致生产力迅速扩张,大量工厂开工不足,而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社会购买力的提升速度赶不上产能的提升速度,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由于需求与供应的脱节所引发的经济停滞,在当前大量的购买力被畸高的房价所束缚,通货膨胀严重导致居民惜购,出口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的形势下,内需短缺会显得日益严重。下半年,央行很有可能会进行加息的情况下,这种供需矛盾将会严重影响生产的持续增长,并可能会引发滞涨。
一般来说,对付"滞胀"货币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
所以,对付"滞胀"我认为采用财政政策效果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通过税收政策、补贴措施和提高社保标准、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银行要继续严格控制基建信贷而对居民消费信贷可以适当放开,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滞涨的发生。当然,如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