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婚礼希望出租车接新人
●讲述人:首汽第三分公司出租车司机 于凯
当了八年兵,1985年复员,当时25岁,我放弃了去党政机关单位工作的机会,一心来到首都汽车公司,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
改革开放前,全市出租汽车公司不过一两家而已。我开始握上方向盘时,市内出租车行业才刚刚起步。那时的出租车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是一种奢侈的消费。进口皇冠车,每公里1块2,坐上个10公里,普通工人一星期的收入就都搭进去了。出租车都是高级车,当时各家各户结婚时都希望能求得出租车来充场面,专接新郎新娘。
在那样的年代,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是何等的光荣。公司里发给我们司机的工作服装,都是“红都”品牌的,要知道,那时“红都”牌服装一般只有中央领导人、知名人士才穿得上。我清楚地记得,那套衣服是藏蓝色毛哔叽面料,我们喜爱至极,许多年轻司机结婚时都穿着工作装。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是固定的,车队会给每个司机分配出车任务,我们不用上街拉活儿,车不准开回家,收入也很固定。记得上车第一个月,我领了工资回家,将900元递给了老父亲。父亲一愣,惊讶地问,你哪挣的这么多钱?要知道,某某老部长一个月才挣300多。
上世纪80年代,我们是名副其实的“金领”,找对象得扒拉着挑。那个时候回国华侨特别多,我们拉活时常常接触到外宾和华侨,如果服务较好,他们常给我们一些外汇券和侨汇券。那时没有票,友谊商场等大型商场是不能进的,出租车司机可以凭工作证进入,手里握着外汇券和侨汇券,买东西腰板很直。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奔涌而来,出租车行业也开始产生变革。出租车实行承包制,多干多得,少干少赚,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大。北京亚运会前后,全市的出租车公司最多时竟有1000多家,随后的时间里,面的满大街都是。渐渐地,行业不规范问题凸显,在市场的竞争中,要想生存,服务质量是根本。
如今,看着道路上来来往往的私家车和一条条新开的地铁,我明白,公共交通时代已经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