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大学合并组建初期,四个校区分布在同一城市的东南西北四个角,相互间接触主要是通过电话联系,来回跑动沟通。训练部李忠部长深有感触地介绍当时的情况:“各办公室电话此起彼伏,车辆频繁穿梭在校区间传送文件资料,造成了大量时间和物资的浪费,教学、办公效率也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发展的步伐。
”
需求呼唤改进。大学党委清醒地意识到,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尽快实现校区间的信息互通互联,打造统一、实用、集成的全校信息系统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
很快,大学成立了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委员会。他们到军地院校走访调研,组织专家论证,方案很快出台。
打造数字化校园,解决硬件是前提。大学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合作,借助地方光缆,实施四校区光纤互联工程,从而实现了完全隔离的校区间的信息互通。
然而,简单的互通,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用户大量增加,信息安全有待保证,搭建一个高性能、高安全、可扩展、互操作的信息通道和平台已势在必行。于是,校党委立即制定了《互联骨干网建设实施方案》、《网络安全保密暂行规定》等,组织设计研究人员成功完成校园网的三次升级。现在,校区城域网为万兆主干网,通往各楼宇的宽带为千兆,到桌面终端的也达百兆,校园网有信息点8300多个,交换机近百台,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实验室、图书馆等都实现联网入户。
网络接通了,平台搭好了,但各校区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兼容,各学院独立建立的教务系统因无法共享数据和系统功能,经常出现四个学院的教务参谋花费大量时间核对数据的尴尬场景。大学发挥科研人员多、专家多的优势,自主研发成功集成综合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了跨学院、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笔者在大学的教学指挥中心看到,中央大型智能显示屏上不但分别显示着不同教室、班次的授课情况,而且相关课程建设、师资教材、学员队情况等信息也尽收眼底,这是监控系统与教学系统有机集成的结果。在这里,可以随时查看各校区不同时间和科目的授课进程,观察学员的听课状态,掌握队干部跟班听课情况。同时,与此配套的听查课反馈系统,可随时与指挥中心进行信息交互,准确地分析评估教学情况,随时调节教学实施环节中的精度和进度。
现在的校园网,犹如庞大的数字教学资源“超市”,有近百部网络课程、数十个学科专业网站,可以提供网上选课、听课、答疑、实验、训练等多项服务功能,教职员工可以随意选择。教员在这里可以批改作业、互换心得、共享最新教学成果;学员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其他校区、其他教员的多媒体网上课程,通过网络动态管理系统,自主选择自习地点,自由查询学习档案。点击网络虚拟实验室,戴上特制眼镜,就可以走进“信息化攻防战场”……此外,视频会议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经费管理系统和一卡通管理系统等主干系统的应用,真正实现了校际间、部门间教学管理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