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十月二十三日电 题:侨乡泉州农民的幸福生活
中新社记者 林永传
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在即,福建安溪茶农陈杰民正张罗着带一家老小到泉州住上几天,“好好体验一下咱们农民的盛会”。
陈杰民是福建省安溪县祥华乡旧寨村的一名茶农,在离县城近两个小时车程的小山村里,他拥有近千亩生态茶园、一座茶叶粗制厂和一幢自家住的“小洋楼”;同时陈杰民又是一名茶商,在安溪县城、泉州市区和广州拥有茶叶批发店和零售店,在县城还购置了一套商品房。
每年穿梭在城市、农村之间的陈杰民,常以自已的“农民”身份感到自豪,他说,城里人能享受的生活自己一点不差,农民拥有的便利也不会失去。
事实上,在侨乡泉州下辖的各县(市、区),像陈杰民这样的“农民”,占了很大的比例。
安溪县曾是福建省最大的贫困县,近年来,由于“安溪铁观音”茶业的发展,该县跨进了全国百强县的行列,农民彻底翻了身,农民年收入的增幅超过了城里人,许许多多的茶农都拥有“城里”和“农村”两个家,小车、洋楼、商品房,在这个典型的山区县,已很难界定“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别了。
在泉州沿海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晋江和石狮,这种分不清什么叫“农民”,什么叫“市民”的情况就更加明显。目前,泉州全市有三点六万家民营企业,它们绝大多数都发端于农村,在晋江和石狮的每一个村落,哪怕交通再不方便,都有企业的存在。在国内叫得响当当的许多运动休闲品牌,生产基地就在乡村,老板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说他们是农民,但他们在泉州、在厦门、有的甚至在上海、北京、香港、澳门都置有房产,只要他们高兴,他们可以过上这些城市的“市民”生活,即便在老家,他们也都可以享受到“城里人”和“农民”的双重便利。
因此有人说,在泉州当农民真好!所以就有了大量农民到城里买房居住,享受市民生活,却不愿将户口迁到城里,有着“双重身份”的独特现象。
一九九八年,当全国开始推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晋江市就一步到位,将农村也纳入低保范围,在福建省率先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一体化,实现了应保尽保。
二OO七年,泉州全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七千二百四十元人民币,晋江市达八千六百一十七元,依计划,至二O一O年,晋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将突破一万元。
泉州是全国有名的侨乡,就是因为历史上曾经的民不聊生,大量农民下南洋谋生,才有了那么多的华侨,如今的侨乡农民,“下南洋”要么是出国旅游,要么就是送子女出国留学。
在筹办全国农运会的捐赠中,二点四亿元的捐款,大部分来自泉州的农民企业家。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