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0年以来,山东已从黄河河道内挖取5.5亿立方米泥沙,使750公里黄河大堤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为战胜历年大洪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3日召开的纪念引黄放淤固堤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0周年会议上了解到,1970年7月,山东黄河河务局齐河修防段职工自力更生,创造出了万里黄河第一只吸泥船,从此开始了抽吸黄河泥沙,以河治河,加固黄河堤防的创举。
1978年,山东河务局创造的“引黄放淤固堤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30多年来,“引黄放淤固堤成果”在沿黄广泛推广应用,对巩固黄河堤防、谋求黄河长治久安发挥了巨大作用。
由于淤背固堤的实施,改变了历史上黄河临背悬殊,洪水期间临背皆水、大堤背河渗水、管涌险情频发的不利局面。1958年大水,山东黄河800多公里堤防渗水、管涌险情接连不断,靠百万军民的严密防守和奋勇抢险才保证了堤防安全。而1976年、1982年和1996年,尽管水位也接近或超过了1958年,但险情却大为减少,尤为明显的是,凡是开展放淤固堤的堤段,再也没有险情发生。
山东黄河放淤固堤30多年来,河道淤积速度明显放缓。根据“八五”科技攻关研究成果,放淤固堤在河道中每挖取1立方米泥沙,可以起到减少河道淤积0.7立方米的效果。如此,挖沙5.5亿立方米,可减少河道淤积3.85亿立方米,相当于山东黄河600公里长、500米宽的河槽平均降低1.25米。
放淤固堤的实施,还有效避免了对黄河两岸耕地的破坏。历史上修筑黄河堤防,一般都是在堤防附近挖地取土,有不少是在耕地内取土,不可避免地要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由于放淤固堤是直接在河道内取土,相应就减少了对耕地的占挖和破坏,起到了保护耕地的作用。专家测算,山东黄河在河道内挖取的5.5亿立方米泥沙,如果改为挖地取土,按平均挖深1米计算,需要挖地5.5万公顷,这相当于数十万农民的耕地数量。(李丽)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