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场伟大的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体育事业蓬勃开展,成为新农村中十分活跃的景象。
农民体育渐成规模 1986年9月,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在北京成立。创业阶段,全国各省区市相继成立了农民体协,大部分省份举办了当地的农运会,在组织农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上,组队参加了1988年创办的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
此后到2000年初,农民体育事业进入大发展阶段,前后举办过3届全国农运会,比赛从9个大项增加到13个,有农村特色的项目占2/3,运动员也从1000多人增加到2500多人。农运会知名度提高,社会影响越来越大。1990年起,中国农民体协在全国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后评选表彰了1880个先进乡镇,号召并指导农民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时期,全国2/3的地市、县和乡镇成立了农民体协组织。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农运会在积极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对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并成为我国唯一始终按照4年周期举办的全国性运动会。过去,农村体育活动形式单一,无非是逢年过节打篮球、赛龙舟。通过农运会的展示和宣传,一些项目得到推广和普及。比如健身秧歌,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到没有这种文化传统的福建、广东,从青藏高原到云南边陲小镇,都可以看到农民扭秧歌,这一健身项目深受农民欢迎。
回顾农村体育发展的历程,中国农民体协秘书长王福来认为,我国农村的体育组织机构已经形成网络,农运会的作用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龙头作用不可小看 全国农运会至今已举办了5届,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即将在福建泉州揭幕。中国举办全国农民运动会,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然而,诸如参赛者资格界定、运动会项目设置等争议始终不休。王福来表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别逐渐缩小,有些地方取消了农业户口,如何甄别参赛运动员的农民身份,确有难度。中国农民体协本着只要对发展农民体育、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有好处,都可以尝试的原则,调整农运会规则规程,增加了凡居住在乡镇以下的居民都可以参加农运会的规定。这样,既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也适当扩大了参加农运会人员的范围。
农民体育必须着力体现农村特点和农民特色。近几届全国农运会开幕式大型表演中,增加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成果的内容,设项中注重易于在农村开展的项目,使农运会更具“农味儿”,观赏性更强,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农民参与。田径比赛增设的提水抗旱、挑箩筐赛跑等,在各地的乡镇农运会上经常可见。民间传统项目、现代竞技项目和结合农业生产特色项目三者兼顾,相得益彰,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断改革和完善,这是农运会的成功经验。很多农民看了农运会后说:“这个运动会代表了农民,是我们自己的运动会。”山东一位65岁的老农写信表示既然没有规定年龄上限,他也要参加农运会。有些地方的农运会比赶集还热闹,十里八乡的农民老早就打听什么日子比赛。
农运会要与时俱进 中国的农村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条件不同,东西部差异很大,如何使农村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是农民体协必须考虑的问题。王福来说,农运会上赛龙舟是侧重南方的项目,摔跤侧重北方地区,搏克运动是蒙古族牧民的习俗,将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项目通过农运会的平台加以推广,目的在于帮助更多农民了解农运会和开展健身活动的意义,由此促进农民体育的发展,这决不是简单比个输赢的事情。
30年来,农村、农业、农民的巨变是开展农民体育必须不断调整的立足点。王福来说,1982年党中央1号文件主要是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指明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特点和新任务。如果说当年主要是解决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今天要彻底解决农民的致富和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目标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农民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内容,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对应的方式方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繁荣农村文化,保证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体育文化需求。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