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10-26 02:27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1979年秋,16岁的我,高中毕业参加全国统考被录取到省城的一所电子工业学校。记得那时人们的生活还比较贫困,我虽然生活在县城,父亲在国营煤矿工作,母亲在居委会当主任,全家6口人,月收入也就是100多元。
我考上了省城的学校,对我家祖辈几代人来说,可谓一大幸事。上几辈不用说,就连我父亲也是生长在旧社会,从小讨吃要饭,1945年晋城解放,参加革命,在工作中初识文字;母亲通过扫盲班学习也只有初小文化。在兄妹4个中,我是老小,当时却成为“最高学历”。
入学前的星期六下午,父亲从煤矿特意带回了一块井下的废旧风筒布,对母亲说:“你有缝纫手艺,把这块风筒布剪一剪,用缝纫机给孩子做个上学用的大提包,既坚固耐用,又实惠省钱。”母亲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为我做成了“提包”。
入学时,家里还请人特意为我做了个大木箱,加上这个“提包”,就成为我第一次出门求学的行囊。临上火车时,母亲眼含泪珠,千叮咛,万嘱咐,又往我手里放了40元钱……
转眼两年过去了,1981年我被分配到国防三线企业工作,我又愉快地拎起这个“提包”走向了工作岗位。1985年秋,我再次在参加全国统考后,踏上了二次深造的道路,尽管当时我的经济条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是这个“提包”伴随我在上党古城长治完成了学业。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我的母亲离开我们已19年了,老父亲去世也有四年了。就是这个“提包”也伴随我走过了20多个春秋,从泽州腹地到汾水之滨,从翁山脚下到上党古城。经过岁月的洗礼,手中的“提包”变旧了,而我也一天天成熟起来,从一个青年学子成长为一名机关干部。
如今,家中的公文包、手提包、旅行包、密码箱……应有尽有。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条件改善了,但那段拎大“提包”的日子却总也挥不去,抛不开。今年17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在即将踏上求学之路整理行囊时,翻出这个“提包”,并准备随手将这个“老古董”扔掉,我一把拉住女儿说:“媛媛呀!这个"提包"可不简单,它凝聚着爷爷、奶奶对爸爸的希望和爱心,更是咱改革开放30年的见证!”女儿摸摸脑勺,愣了好半天……
往事总是痛苦与快乐并行的,30年的历史也是如此。父辈们的苦难,我辈人的艰辛,晚辈人的幸运,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如今,中国不仅仅真正站起来了,而且也逐步富起来了,强起来了。
王晋临
(作者单位:晋城市关工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