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用来背水的桶,在四川省通江县永安镇旧县坪村农民张必超家,已经被当作“古董”收藏了起来。“今年8月初通上自来水后,我再也不用每天早晨到5里外的通江河里背水了。这个桶就是我专门留下来教育孩子的。”63岁的张必超笑着说。
记者近日在全国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通江县采访时发现,通过5022处各类饮水安全工程的建成,全县24.3万农民告别了“饮水难”,而且饮水条件的改善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清泉无语可为证 600多条溪河汇聚成大小通江河奔腾而下,注入巴河、渠江,但山大沟深和喀斯特地貌却存不住水,多少年来,通江人只能望水兴叹。
县城向北110公里处的空山乡,家家都有背水桶。农民张成元说,当他还是孩子时,每天就要跟大人们背着桶到山下的龙洞河里背水,来回要两三个小时。
不仅是空山乡,通江县的很多农村都缺水。旧县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必淌说,由于缺水,过去许多小孩在上学时胸前背后各搭上一个雪碧瓶,为的是在路边沟里能为家里找到点水。
3年多来,一场饮水安全攻坚战在通江打响:水利部、四川省及巴中市在项目、资金、技术和领导力量上给予大力倾斜和支持,通江县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5022处,使426个村、26个乡镇场镇的24.3万人告别“饮水难”,占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的82.3%。
喝安全水交明白钱 今年4月,空山乡后坝村龙洞坡12位村民的联户饮水安全工程正式动工,被村民选出来的工程负责人张成元对记者说:“全乡属喀斯特地貌,留不住水,没有一座水库,没有一口堰塘,甚至没有一块水田,我们只能打水窖储存雨水。”
24立方米河沙,12位村民从公路上背到工地,连续背了8天;另外还有6000块砖、3吨钢筋、9吨水泥,全靠肩挑背驮。张成元感叹,没有大家积极参与,工程根本无法完成。张成元说。群众积极性高涨的背后,是一套崭新的“五到村”机制———电子建档到村、项目公示到村、建设参与到村、技术服务到村、资金补助到村。
用水价格农民能否承担得起?对于记者的疑问,诺水河镇碧山村农民李发先给算了笔账:每吨水1元,家里每月用于做饭、洗衣服、养猪大约5吨水,一年下来也只要60元。
为解决“有人建,没人管”的难题,通江县对已经建成的饮水工程由受益户讨论决定组建供水协会,广泛推行协会制管理。
水兴带动百业旺 “我家建了两个水窖,不仅吃的水有了,还可以多养50只羊、10多头牛,每年增收2万多元!”空山乡后坝村二社农民马绍军高兴地对记者说。水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农村养殖、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
饮水问题的解决,还促进了通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积极改厨、改厕、改圈、改土、改路,建沼气池、建庭园、建新房,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全县有82个缺水村因水问题得到解决,率先成为脱贫致富的示范村,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据新华社成都10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