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0月26日专电(记者梁冬)为确保居民冬季能够住上“暖屋子”,哈尔滨市依托集中供热项目和区域锅炉热源,对耗能高污染重的分散热源实施联并网改造,逐步淘汰小锅炉,使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2%。
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烟尘排放和扬尘污染,实现了供热节能。
哈尔滨市冬季采暖以燃煤为主,采暖期长达半年之久。以往,分散小锅炉数量多,除尘设备落后陈旧,造成哈尔滨市区内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为改变落后的供热方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哈尔滨市自2004年开始确立进行连片集中供热改造项目,提出无论国有,还是民营,只要有条件都可以参与城市集中供热改造。他们把全市划分为十大集中供热区域,并以热电厂余热供热建设为龙头,先后规划了哈尔滨热电厂双30万千瓦热电联产改造项目、西南集中供热项目、道里集中供热项目、滨江热电联产项目等。
集中供热改变了供热方式,由过去间歇式每天只能间断供热8小时变为连续24小时供热,使室内温度不再忽冷忽热,相对保持一个稳定的温度。
在集中供热改造过程中,哈尔滨市还特别推广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锅炉分层燃烧、消烟除尘、相变换热和催化助燃等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实施气象节能,在做好冬季气象走势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调节供热运行,科学实施“看天烧火”,实现供热质量达标、热煤消耗降低“双赢”目标。
集中供热项目的推广,不仅调整了哈尔滨市供热行业的产业布局,统筹规划煤、电、热、气,形成高效能、低污染、低消耗的能源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同时还使市民供热的满意度大幅提高。据了解,自今年10月20日开栓供热,哈尔滨市民供热满意率已超过95%。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