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首次采用申论考试作为公务员考试的一个重要考试科目,截止到2004年,申论考试的命题思路以及题目要求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基本上遵循“三段论”的模式,即“概括内容或问题”、“提出对策及解决方案”、“写一篇论说型文章”,重在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2005年以后的申论考试在命题思路和题目要求上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注重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向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并重。这种变化体现了命题人对命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从命题的发展趋向上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申论考试的题材越来越“热”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材料一直属于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素材。从2000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问题、2001年的“PPA”问题、2002年网络与生活关系问题,到2003年安全生产问题以及2004年交通拥堵问题,无不是当年的热点问题,而且这种将考点集中在社会热点上,并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申论考试的命题趋势。这种命题特征在近两年的考试中体现得更加明显。2004年初,中央发布了免除农业税的一号文件,进而又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关注“农村”、“农业”、“农民”(俗称“三农”)问题。就在当年的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试题以“三农”问题为材料背景,设置题目,考查考生对“三农”问题的理解。这正体现了命题人试图通过“命题导向”来使更多的“准公务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的命题思路。以2003年“非典”爆发为标志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爆发,各级政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迫在眉睫。2006年的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正是以此为素材,把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作为政府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来考查,进一步说明了土地征用问题是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事。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两次提到土地征用问题:一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二是在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中,提到“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而2007年的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就以此为素材设题考查。2004年国家发改委曾向国务院报送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国务院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站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怒江水电开发被搁置。但近几年来,有关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论一直不断。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2008年的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就以怒江水电开发所引起的争论为背景设题考查,重点考查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根据这个命题规律,我们可以断定,这一命题思路将继续指导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因此,2009年的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还是要从关系全局的重大现实热点问题中选取。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