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发威 北川老人受惊吓进精神病院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震后3个月,重灾区官员意外辞职 震后5个月,北川一老人精神异常
地震后5个月,51岁的北川县擂鼓镇居民黄华会被家人送进了安县精神病院。
心理专家表示:自杀不是偶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部分发作时期是创伤后4周左右,而有的人潜伏期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医生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开始发威
在安县精神病院内,送擂鼓镇居民黄华会来的,还有几名北川民政局工作人员。对于老人出现的情况,他们并不感到意外。“面对工作压力、思想压力、家庭压力,很难和以前完全一样。”北川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由于北川的条件不允许,他们将病人都往绵阳、安县、江油各地医院送。
这名负责人透露,送去的人中疑似患有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就有30余人,大多数人是首发疾病。“半年内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发期,而在重灾区,这样的情况还在增多。”医生告知。
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在重灾区医院内最常听到的词语。“后期风险更大,还可能出现自杀的情况。”24日,德阳市精神病院医务科主任罗彦无不担心地说:“创伤后应激障碍,开始发威。”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创伤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也即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罗彦说,创伤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意外,战争,身体或情绪虐待等。“它能够诱发恐惧、无助或对损伤、死亡威胁反映出的恐怖,继而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持续的和深层的影响。”
据了解,大多数人对创伤的反应会在一两个月内消失,特别是在家庭或朋友的帮助下。而有小部分人他们会持续受到创伤的影响,并且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对此病症发生的频率也是因人而异。”罗彦说,大部分的发作时期是创伤后4周左右,而有的人的潜伏期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直到再次接触到触发病症的因素才会发作。
医生提醒
当心“找不出病因”的病
地震初期,有伤残或失去亲人的病人躁动、自杀、有攻击行为。德阳市精神病院医务科主任罗彦说,后期出现的心理障碍,因为病情很难察觉,不知什么时候爆发,到医院主动来治疗的人很少。“平时只觉得她情绪低落,当这种低落积累起来,形成隐匿性抑郁症,很容易轻生。”罗彦分析首例地震伤员罗桂琼的自杀。
在灾后省内首个灾区心理康复服务中心——安县京安小区心理康复服务中心,
此中心安县负责人刘晓英曾收过一个病人,女孩是安县一个学校的会计。地震中她头部受伤,出院后重返工作岗位,她一看到数字就头疼。“医生,给我检查下,看是不是伤得太重的原因。”按病人的要求打了CT后,发现一切正常。刘晓英对她进行一系列心理干预治疗后,病情逐渐减轻。“其实就是病人自己心理有障碍,以为得后遗症了。”
罗彦说,很多人在地震后都会出现头昏、昏眩、心慌等症状,有这种症状的人,80%的会到综合医院看病。检查结果是没任何疾病,大家很少意识到这是心理问题。“其实这些都是心理疾病产生的躯体障碍。”罗彦说,由于公众的意识不够,大家忌讳到精神病院治疗,以表面伤痛判断自己是否健康,于是就产生了一些“找不出病因”的疾病。
罗彦提醒道:正因为创伤性应激障碍不容易被发现,所以地震后,家人、朋友都要彼此关心和注意,当身体疾病进行治疗没有效果,就要注意是否是心理问题,到医院寻求专业医生治疗。
医生警示
心理干预关注三种人
对灾区群众看得见的病好治,而潜伏在心底的“疾病”则需要专业医生治疗
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大地震发生几个月后,出现了受灾群众自杀的事例。大阪、神户地震后,日本受灾群众走向极端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孤独死,就是不愿与外界接触,关在房间内慢慢死亡;二是采取跳楼、自缢等方式自杀;第三种则更加可怕,通过残杀他人来宣泄内心埋藏的怨恨和伤痛。心理专家表示:目前,汶川地震发生已经5个多月了,必须对心理干预给予充分重视。目前主要的干预对象应该集中在三类人群。第一种是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或者亲属死伤惨重的人群,巨大的伤痛让他们极易厌世;第二种是在地震中致残的人群,他们从健全人到残疾人,心里的失落感很重;第三种是本身就存在心理疾病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