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图片来源:现代快报 中国作协知情人: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本周公布,十一月二日浙江乌镇颁奖
近日,民间爆出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的《暗算》和周大新的《湖光山色》。
虽然这一获奖结果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但由于结果还未在中国作协网进行权威公布,因此几位作家都低调地表示“不知道”。在这四部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票数最高,为此陕西几家当地媒体还特地赶往贾平凹家中证实消息,但是贾平凹对于这一传言,显得很淡定,并表示自己还不知道最终结果。据中国作协一位知情人称,目前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正在审核,最迟这个星期内就将公布获奖结果。
结果:最迟本周内公布 昨天,中国作协相关人士透露,他们连日来正在为茅盾文学奖召开会议,并已经将评选结果上报上级部门审核,待审核结束后,中国作协才可公布最终获奖结果。因此,记者昨天在中国作协网上还是没有发现获奖者名单。虽然目前民间传闻的四部获奖作品已在网上传开了,很多人也认定贾平凹的《秦腔》一定能夺魁,但是中国作协相关人士表示,“只有在公布结果的那天大家才会知道。”记者进一步打听,究竟是不是传言的这四部作品获奖,知情人则表示,暂时不能对外公布,但是最终结果很快就会出来了,“最迟这个星期,大家一定能知道最终夺魁的作品。”
虽然原定26日公布获奖作品名单,可是一拖再拖,结果到现在还没有任何权威消息的发布。不过,中国作协的这位知情人的这一消息,还是给众多文学爱好者服下了一颗定心丸。
媒体:奔赴贾府求证消息 前天下午,刚刚有消息传出贾平凹“《秦腔》夺魁”后,陕西当地的媒体就立刻派记者赶往贾平凹家中求证。据西安某媒体报道,当地记者赶到贾府时,原本平静而空荡的房子一下子热闹起来。
记者们蜂拥而至,让贾平凹有些措手不及。几家媒体的记者进了贾府后,使出了浑身解数,一阵“软磨硬泡”,“《秦腔》夺魁”的消息还是没有得到贾平凹本人的证实。面对无数人的祝贺与询问,贾平凹显得非常淡定和平静。无数记者的突然“袭击”,让贾平凹的家一下子成了众人的焦点,昔日安静的房子一下变得人头攒动,很多记者想用登门造访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证实这个消息。贾平凹感谢各方祝贺之后,坦言自己真的不知道最终的结果。虽然记者们已经有可靠消息,认为《秦腔》肯定在获奖名单之列,但是贾平凹还是希望大家能耐心地等待最终的结果,他表示不管这届茅盾文学奖的结果如何,他都会认真地去对待。
在采访中,有个细心的记者还发现,贾平凹不时地忙着接发短信,而发出的短信内容也相当简单,“谢谢关心”几个字,看来已经有很多贾平凹的好友获悉了《秦腔》得奖的这一传闻,纷纷向贾平凹发来祝贺短信。
评论家:《秦腔》勾起了乡愁 自从传出《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冠军”之后,《秦腔》这部作品受到了很多评论家的关注。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雷达指出,“很多人认为《秦腔》中夏风的身上有贾平凹的影子,但我认为其实疯子引生才是贾平凹。”他认为,自残的引生有痛苦的爱情理想,这种爱情是唯美、真正没有功利色彩的苦爱。另有著名的评论家看完《秦腔》后,力挺《秦腔》,“看了《秦腔》,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乡愁,难以抒怀。故乡是游子的乡愁,农村是城市的乡愁,昨天是明天的乡愁。”
读者:《秦腔》人物面目模糊 读者们对《秦腔》的理解也非常深刻:“我也是陕西人,而且还是农村的。故事中的农村环境,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我的童年如出一辙,加上当年初中时对作者的了解,现在才感觉到什么是家乡。方言、风俗、老乡的感情,在《秦腔》里全表现出来了!”也有读者“抱怨”《秦腔》的语言太晦涩难读,有读者发帖称:“《秦腔》557页纸,密密麻麻的全是字。仿佛里面插筷子一样挤满了三十多个人物,每个人都面目模糊,读到最后都分不清楚谁是谁,都干了点什么。给人的感觉是557页纸还不够,起码需要两倍的厚度,才能把人和事讲清楚了。”虽然读者对《秦腔》的褒贬不一,但是在更多读者的眼里贾平凹的《秦腔》是来自中国最底层的民间的喘息的声腔,一部有责任感的好作品。(记者毛玉霞)
贾平凹谈《秦腔》创作: 我的“故乡文学” 已经宣告终结 《秦腔》是一部“乡土文学”,但是它与贾平凹以往的作品,和我们以前见到的“乡土文学”都有很大的不同。陕西方言带来的阅读障碍且不说,大片大片密密实实的叙述更是让人觉得抓不住情节。这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乡土文学”,有人为之喝彩,有人讽刺这是“伪乡土体验”。贾平凹自己则说,这是一个痛苦的创作过程。
农村题材不适合老写法 从《商州》系列到《浮躁》,贾平凹的文笔从来没有离开过农村,而且是当代中国的农村。但是目光从未离开农村的贾平凹却发现,农村也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劳力走光了,剩下的全部是老弱病残。“原来我们那个村子,民风民俗特别淳厚,现在"气"散了,我记忆中的那个故乡的形状在现实中没有了。农民离开土地,那和土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将无法继续。解放以来农村的那种基本形态也已经没有了,解放以来所形成的农村题材的写法也不适合了。”
乡土文学就此“终结” 面对这样令人失望、让人无处宣泄的故乡,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贾平凹觉得异常痛苦,他曾经觉得自己可以把握的故乡让他觉得无所适从。按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的说法,贾平凹“在经受一种考验和折磨,对熟悉的、习惯的、一向密切关注的对象感到陌生,无从把握”。
贾平凹面对这样的故乡,无从下手去解释说明:“原来的写法一直讲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慢慢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现在再按那一套程式就没法操作了。我在写的过程中一直是矛盾、痛苦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是歌颂,还是批判?我并不觉得我能站得更高来俯视生活,解释生活,我完全没有这个能力了。”贾平凹承认,《秦腔》宣告了一种和自己有关的乡土文学的终结。(张润芝整理) (来源:现代快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