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10月29日电(记者周润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在建、待建的海水淡化工程产水能力达到每天近200万吨,海水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
这是国家海洋局副司长雷波28日出席在天津举行的2008海水淡化及水利用国际会议暨设备展览会上透露的。
雷波介绍,中国的海水利用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发展迅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陆续出现,一些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行列,并相继完成了3000吨/日低温多效蒸馏和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示范项目,产业化条件日趋成熟。
他说,当前中国沿海省市发展海水利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国家海洋局指导下,各地纷纷出台了本地区海水利用规划和政策,并积极推进大型海水利用工程建设。
他表示,中国海水利用市场日益扩大,已经成为国外海水淡化产品装备制造集团的重要战略市场。同时,中国依托自主技术,也先后成立了多家海水淡化公司。今年7月,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500吨/日海水淡化设备出口印度尼西亚。
他认为,中国的海水淡化虽然进入了产业成长期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与发达国家以及国家需求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作为中国海水利用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国家海洋局今后将通过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国海水利用发展,逐步构建中国海水利用技术、装备、标准和产业化体系。
2008海水淡化及水利用国际会议暨设备展览会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与国际脱盐协会主办。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