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泉州10月29日电 题:农运会商业味越浓越好
新华社记者赵仁伟
在泉州市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农运会,浓浓的商业味给人印象深刻。赛场内外无所不在的企业广告让人眼花缭乱,招致不少人批评农运会成了“广告展”。
但实际上,这正是本届农运会的一大成功之处,也是给今后农运会举办城市的一大启发。
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是个“烧钱”的活儿,赛事运行费用不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如此巨大的耗费,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当这个“冤大头”。要想成功办赛,组织者就必须开动脑筋到社会上去“找钱”,市场化运作模式乃现代体育赛事的生存之道。
市场化运作的典范莫过于奥运会了。到上世纪70年代时,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都要面临巨大的财政负担,奥运会也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而精明的美国人在1984奥运会上实施市场开发并实现盈余,从此奥运会成为一个抢手的香饽饽。
回过头来看,农运会的市场化问题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据了解,每届农运会国家给予1000万元竞赛补贴,其余大部分资金都需要举办地自行筹措。本届农运会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泉州市举办,富有商业头脑的泉州人在农运会市场开发上着实有不少值得称道的探索。
官方信息显示,通过赛事赞助、冠名、指定合作伙伴企业、特约指定商品等多种商业开发模式,本届农运会共筹措社会资金7000多万元,加上社会各界捐赠的1.7亿元,本届农运会共筹措社会资金2.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耗资10.3亿元的主会场海峡体育中心也采用先进的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建设,由泉州四家民营企业为主投资组成投资公司,负责场馆的建设管理及农运会后场馆30年的运营开发。
不过,泉州的这一办会模式今后能否推而广之,关键得看农运会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市场经济讲的是平等交易,企业出了钱,就得看农运会能否给予其相应的回报。企业赞助运动会,看重的是赛事知名度和潜在的市场。就这一点来说,农运会在品牌打造和市场开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农运会的市场开发空间是巨大的,因为其连接的是拥有9亿农民的庞大农村消费市场。关键就看农运会如何提高知名度和关注度,从而吸引数量庞大的涉农企业愿意掏腰包赞助农运会。
市场化、社会化是农运会的必由之路。农运会多一点商业味,就意味着农运会自身的造血功能在不断提高,就意味着少花一点纳税人的钱。只有这样,农运会才能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