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需要破解诸多难题
产业“空心化”给三峡库区发展和移民生活安稳都带来严重影响,但是受制于底子薄、地理条件恶劣、环保制约、劳动力素质低下等不利因素,“强产业”、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呼声虽高,力度也大,但效果却并常常受到削弱。
奉节县委书记刘渝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位沿海投资者想返乡创业,在奉节红土乡投资办厂,刘书记陪同他来到红光乡,一看到红光乡的泥泞路面,这位投资者就打起了退堂鼓。后来,奉节县下决心修好了红光乡的道路,才留住了这位投资者。“这件事给我的体会很深,没有基本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讲再多也没有用。”刘渝平说。
同时,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压力大。库区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严格的环保政策是国家制定的一条“高压线”,引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有高门槛,更抬高了库区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成本。
“三峡水库要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战略储备库,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有很大的冲突,库区只有作出很大的让步。”奉节县移民局局长张剑说。
三峡库区本来就人口集中,生产力落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大类生产要素不匹配,三峡工程建设,加重了生产要素比例不平衡的态势。本刊记者在三峡库区区县采访时,许多干部群众反映,三峡水库蓄水后,河川及平坝耕地、园地大多被淹没,工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更加不足,土地供应问题更加突出。
据统计,湖北三峡库区共淹没农用地17.8万亩,其中耕地6.4万亩,175米以上可供安置的耕地只有2.3万亩,剔除25度以上坡耕地,后靠移民人均仅0.65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8亩的最低警戒线。奉节、巫山、巴东等地的移民干部说,成片的土地都被淹没了,移民安置的耕地都不足,更谈不上产业发展用地。
库区金融基础也十分薄弱,随着各大商业银行在库区网点的撤离以及信贷权限上收,又让库区中小企业的融资雪上加霜,应被输血的库区反被抽血。云阳县各金融机构2007年底存款余额83亿元,而贷款余额只有20亿元,存贷差63亿元。2003年至2007年间,云阳县金融机构存贷比已由2.3:1上升至4.2:1,资金上存比重越来越高,资金持续流出库区。
云阳县发展委副主任付江波说:“有的企业只要能贷到二三百万元,产值就可以翻番,但就是贷不到这个钱,金融是库区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园区功能配套不完善与项目落地需求差距较大,导致引资引项目效果不佳,入园企业少,大企业、大项目更少。
加强支撑力度
受访的库区干部群众认为,三峡工程建成及其产生出巨大效益,库区是作出了巨大利益牺牲的,未来为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库区发展还要受到制约,因此要实现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近期、远期目标,亟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扶持,建立支撑发展的要素体系。
2004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决定设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由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补助额最高可达项目总投资的30%,云阳县投资促进局局长王辉说:“这是最有吸引力的招商诱饵。”仅去年一年,三峡库区便累计实施产业发展基金项目427个,建成投产116个,实现产值272.7亿元。
然而,产业发展基金只安排到2009年,绝大部分库区同时还享受的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15%优惠税率,也将于2010年结束,几乎所有受访的库区干部都对这两项扶持措施能否得到延续感到担心。而且对产业扶持基金的政策效应也提出改进。
一些库区基层干部认为,这些具体政策措施多是从资金、项目投入的微观层面着手,并且力度远远不够。巫山县财政局局长罗良谷说,去年巫山获得的产业发展基金是3700万元,主要用在发展柑橘产业和双孢菇产业两个农业产业化项目上,见不到明显效果。
“产业发展基金有点撒胡椒面,分散投资不能起到应有的产业拉动效果。”奉节县委书记刘渝平也说,“现在应该呼吁用这笔钱做大事,建设大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的建设,增强产业扶持的政策效应。如果一个县有一个核心的扶持项目,带动作用会更大。”
实现移民安稳致富的关键在于建立库区产业持续发展机制,对此,库区干部群众普遍建议,产业发展基金应扩大基金规模,延长扶持期限,调整使用办法,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和投资额在2亿元以上的重点支柱产业项目纳入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范畴,对产业项目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等不作硬性限制。□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