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满堂灌成了满堂问 找到师生之间“思维接口”

  现代课堂,教师越来越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课堂提问成为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昔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逐渐退出。

  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教师常常会费心设计大量提问,但他们未必考虑到自己提问的质量如何、学生对提问的反应会怎样、学生有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等问题。
课堂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过多或低质,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因而,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提问的数量。

  -傅海洋

  无论是常态的课堂教学还是公开教学,经常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频繁地提问学生,其中很多问题都是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直接回答的,并无多少价值可言。课堂提问因教师缺少“问题意识”,使课堂教学表现为机械、僵化的“师问生答”,大量的教学时间消耗在无效的问题上,降低了课堂效率。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我细心地做了一个统计,任课教师在40分钟里竟然向学生提了110个问题!无独有偶,最近在一本教育杂志中,我也看到类似的案例:一位教师在短短5分钟时间里,随口问了学生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次回答!如此算来,在40分钟的课堂里,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完毕,平均每个问题只能享有20秒的时间。假如老师提问占用8秒,学生回答占用10秒,那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实际只有2秒。试想2秒的时间里能思考出什么来呢?且不谈“师问生答”教学模式的滞后,就教学流程而言,如此多的课堂提问也占用了学生许多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是在经历一些平常的事情中多问了一个“为什么”,当他们费尽周折解决这些“为什么”的时候,世界文明就一步步地向前发展。于是我们得到这样的启发:发现始于问题,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纽带,也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和运行的动力所在。我们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

  那么,教师课堂提问应该问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对“问题”的解释是这样的:要求回答和解释的题目;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由此分析,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它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的思索;它也应当有一定的成果再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同时它又必须是重要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问题”。因此,教师的问题应当有思考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历经真实的思考,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组合进行思索、研究后,才能寻求到问题的结果。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应当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解决问题,并且让那些学习基础或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够部分地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无需学生思考,学生随口就能回答,这样的课堂提问就显得过于苍白、没有多少价值。

  此外,在师徒关系上,“学”的问“教”的,是符合逻辑的。在现代教学中,“课堂提问”至少也应该包含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问题生成的过程。在课堂里,问题生成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大于问题解决的价值,我们常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这应该是“课堂提问”的初衷。

  因此,教师如果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就不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也不会因为无效的课堂提问占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效率将得到真正提高。

  教师看来清楚明白的提问,学生却有可能无从答起———

  课堂提问如何实现思维对接

  -侯占存

  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提出一个看来非常清楚明白的问题,但总有学生不知所措,无从答起。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对于教师的提问,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部分学生会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能够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但不知道如何解答;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完全搞不清老师究竟在问什么。因此,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找到师生思维脱节的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为何听不懂

  从教师方面来分析,教师提问,他潜意识里会引入一个假设,即这个问题学生必然一听就懂。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问题意识的模糊与鲜明,与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生活经历,以及兴趣、情感、习惯性思维方式等与认知结构密切相关的构成要素有关。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能否在课堂上形成问题,取决于新的信息是否与自己现时被激活的知识系统相冲突,并造成心理困惑。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多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依据的,要使之变成学生的问题,还要有一个“思维接口”的转换程式,这就如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相关通信“协议”的协调才能实现。

  从学生方面来看,要想在其思维中形成一个问题,只有在新接收到的知识与现时被激活、调动起来的知识相抵触的情况下,有心理困惑生成,并且这种困惑在不断加深的心理活动中最终上升到意识层面后,他才能意识到“这里有一个问题”。

  教师之所以会误以为,学生在理解课堂提问上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这是因为训练有素的学科教师在自己所熟悉的专门领域里,许多程序化的知识已经过多年地运用,达到了可以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自动执行”的水平,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却是陌生的。也就是说,对教师而言属于常识级别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如果教师提问所涉及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目前认知能力范围,超出了学生思维领域的“最近发展区”,那学生很可能无法理解问题,更无法获取答案。

  找到师生之间的“思维接口”

  教师如果总以为自己的提问明白易懂,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回答,而不注意或轻视师生之间的“思维接口”方式方法,即忽视在教师思想与学生思想之间建构有效的信息转换环节,就容易出现曲高和寡、不切实际的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把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心理需要直接相关联的“问题”或“疑问”。其次,要分析与解答问题而得到有关答案。那种教师直接面向学生陈述、宣布问题答案的做法,并不是一个最佳解决方案。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应该是:在呈现答案之前,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多媒体展示,以及能够调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各种方式方法,依次向学生展示问题赖以凸显的现实背景和知识背景。通常对学生而言,这其中的一部分是已知的,也有一部分是未知的。已知部分需要在师生互动中调动与集中起来,未知部分则需要教师讲解补充。在这种由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氛围中,问题被十分鲜明地在背景上凸显出来,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并最终引导学生形成相关的“问题意识”。这样,课堂提问的效益就大大提高了。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王雪)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师问生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