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得梦想,她们步履匆匆
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这支流动大军中,女性已经占了近半数。她们跟进城务工的男性农民工一样,离开土地,告别家乡,走进工厂、饭店、宾馆……融入到城市的建设和生活中。她们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也改变着自己,在繁华的城市中,静静绽放着自己的青春。
她们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 面对脏、累、苦,她们没有抱怨,只是埋头工作,为了家里的新房、彩电,为了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也为了自己的明天
35岁的陈凤春来自黑龙江依安县农村,2005年底,为补贴家用,她只身一人到哈尔滨打工。
她最先在一家快餐店洗了一年的碗。早九晚十,没有休息日,一个月450元,6个人一天得洗近30车碗。活碱兑的洗涤剂特别烧手,不到一周,她的手指尖就蜕皮变白。后来她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做小时工的活。活多人少,她又肯干,现在一个月能有1100元毛收入,除去生活成本,每月能存下700多元。
据统计,黑龙江省流动人口中,39岁以下妇女占50%左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她们多数从事缺少劳动技能的工作,经济收入大多在500元左右。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妇女在迁移劳动力中占了近一半,其中70%来自农村。
阿漓,23岁,老家在四川宜宾。她是跟着表嫂出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她跑了4个城市,在绵阳的电子厂组装过仪表,在成都的批发市场卖过衣服,在贵州的玩具厂缝过娃娃,最后到了深圳,在一家正规的休闲中心学做按摩。对于平均3000元左右的月收入,阿漓很满意,“可是,实在太累了,一整套按摩做下来,在空调房里都能汗津津的。”她说:“我只念过初中,想找份合适的工作太难了。”
打工妹最初进城主要有三条渠道:政府或村集体组织;中介介绍;亲戚老乡熟人关系引领。前两种情况比例很小,她们绝大多数是通过第三条渠道,哪里好挣钱、挣钱多就往哪里流动。
进城务工妇女多数集中在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饮食、服务行业或家务劳动市场。作为廉价劳动力,她们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劳动条件差,工资收入低,还常常没有保障。
“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19岁的湖北姑娘小平,在北京做旅店服务员。她表达了多数进城务工妇女的愿望。
面对脏、累、苦,她们没有抱怨,只是埋头努力工作,为了家里的新房、彩电,为了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也为了自己的明天。她们身上凝结着中国农村妇女勤劳质朴的特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