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10月21日,来自汶川、北川等地震极重灾区一线的为抗震救灾立下“汗马功劳”的200多名基层干部,在成都上了一堂难忘的灾后心理辅导课。这是四川省首次集中对灾区基层干部进行心理疏导。(据《中国青年报》)
即时评论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至今已过去5个多月,受灾地区的基层干部已坚守在一线岗位近200个昼夜。
虽然工作由争分夺秒的抗震救灾转入节奏相对较慢的灾后重建,但是基层干部的工作负荷依然繁重。当务之急,无疑是为救灾英雄们排忧解压,让他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投身于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工作之中。
基层的工作琐碎难做,基层干部承受着上级和百姓的双重压力。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各地基层干部一直怀着饱满的热情,为满足群众的需要不停奔波在灾区一线,任劳任怨,这是一种拥有高度责任感的表现。因为职责使然,灾区的基层干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掩藏着自己的伤痛,抑制着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危机。因此,基层干部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宽容,也需要心理的辅导和身心的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长时间处于一种积极的心态是非常困难的。在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基层干部短暂的休息和放松不是懈怠工作,而是为了疏导情绪、排解压力,恢复正常的心态,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感到轻松和振奋,为灾区的发展贡献持续的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灾区的基层干部是国家最基层的工作者,是连接灾区群众的重要桥梁,是灾区群众的精神依托。他们饱满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工作能力,将会给灾区群众传达积极向上的信号,有利于群众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和生活的希望,有利于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赋予基层干部更多责任的时候,同样应对他们进行社会关爱和心理辅导,积极热情地帮助他们做好工作,让他们拥有更好的状态为灾区群众服务,带领灾区群众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行。
评后评
如果说灾后重建道路漫长,那么心理重建是其中极其艰巨的任务之一。在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民间社会都十分重视对灾区群众的心理干预和救助。事实上,地震发生已近半年,灾后心理辅导已由最初的应急阶段进入持续时间较长的恢复重建阶段。这一阶段,我们不能忽略基层干部这一群体,事实上他们比一般受灾群众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压力和心理负担。首次集中对灾区基层干部进行心理疏导说明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就是要持之以恒,不只是集体疏导,更要注重个人疏导,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邓也 本报记者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