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在社区医院推行零差率药已近一年,但日前记者了解到,零差率药配送的种类已从最初的103种减少到了50余种,无法满足市民的需要。
“零差率药是便宜,可太难买了,医院里很多药都没货了。”家住市区的孙女士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买零差率药中的板蓝根,却被告知没有货了。
她表示,不到一年的时间,许多零差率药都买不到,只好多花点钱买别的药,久而久之,自己到社区医院买药也很少问零差率药了。
青岛社区零差率药配送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零差率药的配送额度已经达到100多万元。按照平均降幅30%以上计算,至少为市民节省了40多万元。“不过,跟原先的预想比较,这个数字差得太远了。”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2006年社区基本用药情况调查,本来预计零差率药实施一年的配送额度应该在一亿元左右。目前,第一批零差率药的种类已由原先的103种减少到现在的50余种。同时,市卫生部门称,为了补充第一批药,第二批119种药品基本上已经到位,但何时才能进社区,尚需时日。
为何零差率药会出现断供现象、难进社区呢?
有业内人士称,原因包括招标、配送、开药等多个环节中存在问题。在这103类零差率品种中,由于部分药品招标价格过低,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就已“胎死腹中”,即根本无人中标,这一部分药品是无法现身社区的。
其次,政府部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做法大大挤压了医药流通企业的生存空间,廉价药不但利润薄,而且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位置分散、路途遥远,一些配送公司现在处于“送一次就倒贴一趟车费”的境地,其中一部分无法坚持,出现配送不到位,甚至退出配送行列的情况就不难解释了。
此外,推行零差率药品也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透露,现在很多社区医院还是“以药养医”,社区的人员工资、日常运营等成本都需要利润来支撑,由于零差率药品的利润空间很有限,因此一些社区医生还存在不倾向开廉价药的现象。
青医附院杨教授指出,问题的关键是补偿机制和约束机制没有设计好。在推行廉价药的各个环节上,无论是医药公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医生个人所制造的“阻力”,都是因为推行廉价药减少了其利润和收入,影响了他们的经济效益。
杨教授认为,加强监管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要做好零差率药品的推广,就应当补助、约束两手抓。确保老百姓能够买到廉价药,相关主管部门还需要积极探索更合理的补偿方式。政府应该从宏观考虑,按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位,对其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方面的工作进行补贴,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此后不再依靠药品的收入或医疗服务的收费过日子。记者了解到,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协调,争取将政府补贴由原先的15%提高到30% ,以增加社区医院售药的积极性。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刘喜华教授认为,收支两条线是能够与零差率药品政策形成有效合力的配套措施。记者从市南区卫生局了解到,市南区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在12家社区医院中实行收支两条线,这样,社区医院中医生的个人收入将不与服务收入挂钩,这对零差率药的推广有很大推动。
此外,约束机制的缺失也是造成部分廉价药“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刘教授表示,在为廉价药政策制定约束机制的时候,可以考虑引入医疗保障制度与之挂钩。如果由医保为廉价药买单的话,就可以通过规定廉价药在总药费中的占比来进行约束。如果将这一举措与现行的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将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廉价药“多用多补、少用少补、低于一定限额不补”的格局,相互之间的配合使得相关政策更加厚实有力。(白晓)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