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有两个超级大国?
《纽约时报》国际事务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日前指出:“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
穆迪何方神圣?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能量?
原来,穆迪是美国著名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另外两家分别是标准普尔和惠誉。近一个世纪以来,这三大评级机构一直被看作是美国甚至全球金融市场的“看门人”,它们对一些金融机构及其产品的投资风险进行等级评定,投资者则赖以做出投资选择。一般而言,投资者大都比较信任这些评级机构,它们亮出的AAA评级被视为安全投资的黄金标准。
然而,在近日美国国会就华尔街金融危机举行的听证会上,这三家评级机构却因为在危机中扮演的不当角色而受到指责。据透露,在2002年到2007年期间,穆迪等评级机构为华尔街制造出的大量金融债券贴上了安全的标签。而现在回过头来看,正是在这几年里,这些债券逐渐被淘空了价值,形成了巨大的泡沫。
为什么号称金融市场“看门人”的三大评级机构,却为投资者挖了一个陷阱?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初现端倪于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虽然这家著名公司早在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就出现了问题,但并未引起三大评级机构的认真对待。直到新世纪金融公司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三大评级机构才察觉到自身评级存在问题。此后,自2007年7月开始,三大评级机构大手笔地调低了几乎所有次贷金融产品的评级。仅在7月10日一天,被穆迪下调评级的次贷证券就超过400种。标准普尔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随后的两天内调低了大部分此类证券的评级。此番事先毫无预警、略显仓促的大规模评级下调,引发了证券市场上大规模的恐慌抛售,客观上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迅速推向了深渊。所以有人说,在金融风暴窥伺华尔街时,穆迪等机构扮演的是“执照杀手”的角色,向华尔街的心脏插入了致命一刀。
虽然这“致命一刀”造成了美国和全球其他国家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但在此期间,三大评级机构的总收入却翻了一番,多少有些发国难财的嫌疑。不过现在令投资者愤怒的,不仅是三大评级机构缺乏远见,难当其名,还有缺乏职业操守。
金融产品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拥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期以来以自律监管为主。自1975年美国实施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制度后,迄今全美合格的评级机构仅有9家,其中标准普尔、惠誉和穆迪则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据称,在世界上所有参与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标准普尔的客户涵盖了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惠誉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穆迪则为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提供评级。
第 1 2页
因为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所以这三家评级机构尤其是最占优势的穆迪,几乎像一个超级大国那样在金融领域行使着霸权。据报道,几年前的一天,德国再保险业巨头汉诺威再保险公司主席泽勒收到穆迪公司寄来的一封非常客气的信。信中说,他们决定免费给泽勒的公司做一次金融状况评级,但同时这封信又表示希望汉诺威再保险公司能够为此付款。由于汉诺威公司每年都要给另外两大评级公司开6位数的支票,于是就回复穆迪说,它认为没有必要再花钱请另一家评级公司做评级。但穆迪仍开始给汉诺威公司评级,并连续几年给出了很低的级别。2003年,在这家再保险公司仍拒绝付款,其它评级公司继续认为汉诺威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穆迪却把汉诺威公司的债券评级突然降至垃圾一级,结果引起抛售潮,汉诺威公司几小时内就损失了近两亿美元。
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穆迪等机构则被怀疑在评级时随意性过大,可能存在内幕操纵。美国国会从标准普尔员工那里获取的文件显示,一位员工曾写过这样的话:“我们什么都可以评级,哪怕它是头母牛。”而穆迪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曾有过如此评论:“我们不像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来换取金钱。”
在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对债券进行评级时,往往会向被评级对象收取一定费用。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上述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对一些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时,却大多向被评级对象收取了超出合理范围的费用。而那些要求评级者为了能够得到较高的信用评级,以利于手中债券的销售,也非常愿意花大钱买好评级。结果,当越来越多的要求评级者愿意支付更高评级费用时,信用评级机构就很难保持绝对的中立与公正。此时,那些堪称帝国的评级机构已变成了真实的“谎言”供应商。虽然穆迪等评级机构大发横财,那些被穆迪等不负责任忽悠的投资者却只能是后悔不迭。
那么,难道就没有人监管美国的金融市场吗?且听下回分解。
第 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