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11月7日电(记者边巴次仁 罗布次仁)如果在30年前的西藏农村,有一条与外界相连的山村小路,那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而如今,一条整洁的柏油路将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结巴乡与地区所在地泽当镇紧紧相连。
这条被称为西藏首条乡村柏油路的修建完成,把结巴乡与泽当镇的距离缩短到了20分钟的车程。而在以前,灰尘满天的土路和坑洼不齐的路面,让人们对这条路望而生畏。
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充分惠及到了西藏的农牧区。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坚持按照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要求,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在坚持和完善在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三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并大力实施以安居乐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项为了改善占西藏人口总数85%以上农牧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农牧区安居工程,已使60万农牧民搬入新居。而为此,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已超过80亿。
安居工程使西藏绝大部分农牧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的“外观”。记者近日来到了位于藏东南的山南地区和林芝地区的农牧区,在这些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二层的小楼房,引到农户自家院子里的自来水管,现代化的家具和农业机械。
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其乡61岁的藏族老人嘎玛班典说:“以前生活很苦,孩子多,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3间小屋子挤着12个人;2006年,我家盖了新房,共14间屋子,而且现在家里有全套的小型农业机械。”
在改变农牧民住房条件同时,作为配套工程的通电、通路和通电话等工程也攻克了西藏农牧区的“软肋”。购买电视机和手机等也成为西藏农牧区的新时尚。西藏山南地区加查县副县长多吉说:“加查县农牧区几乎每家都有手机。”
而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反映西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快速下降,比2002年下降了10.6个百分点,标志着西藏农牧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在西藏的农牧区曾经有很多流行的口号。比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致富先修路等。30年西藏农牧区的发展变化已经使这些口号从墙上走到了实际生活中。
“我的大儿子现在在内地读大学,二儿子在西藏大学读书,而最小的女孩还在乡里的完小读书,等到孩子们毕业了,我想我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过日子了!”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荣玛乡村民罗布憧憬着自己未来的生活。
近几十年来,西藏各地市认真落实农牧区义务教育包学费、伙食费和住宿费的“三包”政策,使西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2007年达到了98.2%。这项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藏全区74个县全部实现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区基本实现了扫除农牧区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农牧区发展软硬件设施的改变,为农牧民提高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75元增长到2007年的2788元,30年增长了近16倍。而依靠承包工程建筑和靠农机生意从一个个普通的农民如今变成亿万富翁的群培次仁和多拉等农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受惠者。
统计局分析认为,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提高消费水平提供了保障,农牧民的消费结构也由以往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牧民生活质量日趋提高。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卫生厅获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累计拨款18亿多元用于发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每年用于农牧民的医疗补贴超过2000万元;今年,国家再次提高了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补助标准,农牧民免费医疗标准在过去年人均100元的基础上达到了年人均140元。
此外,截至2007年底,西藏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36733公里,其中43个县通了油路、89.7%的乡镇和59%的建制村通了公路,但仍有71个乡镇和2375个建制村不通公路。为此,西藏自治区今年投资14亿元,拟解决55个乡镇和808个建制村通公路问题。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