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一代帝王因砒霜中毒而死
但在历史课本中均未提及
本报多方调查得结论
光绪死因写进课本?反对者多
部分理由是:不符合教学计划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不大事实未全部查清和未受权威认定等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最新课题结论表明,光绪皇帝是被砒霜毒死的。
这一最新结论有必要写进课本吗?本报调查得出一片反对之声,除部分学生认为该“与时俱进”外,“清史编委会”、人教社、接受采访的老师和大部分接受采访的学生均持反对态度。
他们的部分主张是:不符合教学计划、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不大、事实未全部查清和未受权威认定等。
教材记载
历史课本均未提及死因
“光绪帝(1871-1908年),即爱新觉罗·载湉……1908年11月光绪帝死于涵元殿,葬于崇陵,时年38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次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光绪帝被迫发布上谕,以自己健康原因请太后重新主政,并下令搜捕康有为等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提前从颐和园回宫。21日凌晨,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逮捕维新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岳麓书社)
最新研究
法医检验证明中毒结论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清光绪死因研究)工作人员提取了光绪分别长26厘米、65厘米的两小缕头发。之后,头发清洗后晾干,剪成1厘米长的截段,逐一编号、称重和封装,然后用核分析方法逐段检测光绪头发中的元素含量。
结果显示,光绪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
后来,课题组又提取了光绪遗骨及衣物样品测试。
最后得出结论:光绪头发上的高含量砷来自于外部沾染。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尸体的胃腹部,尸体腐败过程进行再分布,侵蚀了遗骨、头发和衣物。光绪体内的砷化合物(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也就是说光绪皇帝死于砷中毒。但谁下毒还不知道。
教师取舍
只能当个名人轶事来写
就光绪死因是否该写进教科书的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几名历史教师。
其中,北京十一学校历史学科主任贺千红表示,让学生了解光绪帝死因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段历史有帮助,但是这只能当个名人轶事来写,不太可能写进教科书。
贺千红说,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专题历史是按照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这个大的框架来填充的。光绪帝的生平研究和改动要符合整体的教学框架。
贺千红告诉记者,当教材不符合最新的研究结论时,有过在新教材中更新、更正的情况,如旧版教科书中强调民主革命的性质,而新版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就淡化了。
分析死因不符合教学计划
长辛店一中返聘历史教师陈宝华表示,现在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光绪帝系中毒而死,而更深层次的论证并没有得出。我们现在知道了光绪帝不是死于疾病,而是中毒致死,但我们在课堂上对光绪帝死因的介绍也只能点到为止。
陈宝华强调,毕竟之前说光绪帝的死因是个百年疑案,而今光绪帝是被谁毒死的也同样是个谜。
陈宝华还告诉记者,在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都是要紧扣考试大纲,跟着教学进度走。如果把过多的课时用在分析光绪帝的死因上,显然不符合教学计划,但是可以在课堂上提到这个点,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系统串联不能简单罗列
丰台二中历史学科彭老师告诉记者,中学历史会很系统地串联起一些历史事实,如系统地讲述某一时期的文化、科技、思想等特点,不会简单地按照年份罗列历史。
彭老师说,因为此前光绪帝的死因也没有在书中出现,现在也没必要特意强调。
彭老师认为,历史教材应该与时俱进,可以根据当前的研究成果适时改进教科书,但是也不要只顾着更正和更新,而忽略了历史这一学科特殊的教学体系。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