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夜晚,首位当选的非洲裔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庆祝集会上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好芝加哥,如果还有人怀疑美国是不是一个梦想成真的国家,今晚你们已经得到了答案!”这一天,他用349张选举人票和美国民众一起创造了历史。
在大选投票日,奥巴马几无悬念地一路领先,但此前的过程绝非轻松。两年前当这名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早晨宣布竞选时,谁也没想到那张略显稚嫩的黑色面孔能走到今天。华尔街的金融海啸、越陷越深的伊战泥潭、自身的年轻与活力,以及以变革为核心的政策选项,等等,一步步地推动着奥巴马最终创造了历史。如果非要在他的竞选经验总结时加上一点———那就是细节。
在美国总统大选采访期间,记者曾分别亲眼目睹了奥巴马与麦凯恩的竞选拉票集会。音乐、掌声、尖叫、振聋发聩的口号声……两次集会场面同样宏大,选民情绪同样激昂,但细细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多差别。
细节一 时间制胜
在集会时间的选择上。奥巴马的选择显得更体贴一些。见到奥巴马一家是在11月1日星期六下午3时许,科罗拉多州的普韦布洛市,这一天离大选投票日还有三天。午后的高原阳光明媚,温度适宜。时逢周末,许多奥巴马的支持者一家老小从远处驱车赶来。一些当地人,也在午休后带着充沛的精力来到现场,为奥巴马加油助威。反观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麦凯恩,则表现出像其年龄一样的老迈与迟缓。11月4日星期二大选日凌晨0:30分许,这位老人才带着妻子辛迪,姗姗出现在家乡亚利桑那州的普雷斯科特市。而此时,记者们和支持者们已经在深秋的寒风中等待了足足三个多小时。当地一些麦凯恩的支持者们更是在晚饭后就早早来到市政厅前的广场上。当麦凯恩夫妇在午夜时分享受着选民的热情时,不知他们是否考虑过,再过不到6个小时,许多人还得在睡眼惺忪中起床,疲惫地前往投票站,为这个国家的走向做出抉择。
细节二 亲民制胜
在集会地点的选择上。奥巴马把集会的中心———演讲台放在了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十字路口中央。来自四方的5000多名选民密集地汇聚在宽不到20米的街道上,而奥巴马则出现在这个十字架型的现场中心焦点上。闹市中心区街道的选择有意或无意地帮助他的竞选团队演绎了“街头政治”秀,这仿佛告诉选民———奥巴马夫妇与你们一样,都来自底层,知道你们想什么,始终与你们在一起。
在普雷斯科特市政厅前的广场上,麦凯恩的竞选团队或许没有注意到,虽然当天在场的人数差不多也有5000多人,但明显过于空阔的集会场地,在电视直播画面里将显得稍欠人气。除演讲台中心区有大约300到400名观众外,大部分观众被隔离在离演讲台至少20米外的铁槛外,现场民众队伍呈半圆型包围着高大建筑物前的中心演讲台。贴近民众还是远离民众,似乎值得麦凯恩的竞选团队考虑。
在集会中心区支持者的选择上。两次集会,无论奥巴马还是麦凯恩演讲时,身后都有四五十位支持者。奥巴马身后是坐席台,从肤色上看,有白人、黑人、黄种人;从族裔上看,包括印第安人、非洲裔、西班牙裔、亚洲裔;在年龄性别上,男女老少都有;从社会阶层上观察,既有普通民众也有退役老兵,当然还有国会议员。他们来自社会的各阶层、各种族,可以看作为多元化社会的代表。但在普雷斯科特市的集会上,记者注意到,麦凯恩身后的站席台观众中,没有发现哪怕只有一位的非洲裔支持者。是安排上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不得而知。
细节三 “夫人”制胜
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区别是,两位夫人的表现。在过去的21个月里,两位同样曾经事业有成的女人都在陪同丈夫共同应对这个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工作之一———竞选总统。如果把竞选集会看作是一场“舞台秀”,那么辛迪·麦凯恩夫人的演技则明显逊色于米歇尔·奥巴马夫人。在许多人眼里,也许曾是“小三”的辛迪·麦凯恩家境更为优越、事业更加成功,但选民们也许并不知道,在2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还经历了各种苦痛———数次流产、药物上瘾、中风入院,而且她的丈夫没有一次在她身边。对于女人来说,不知这种生活是否算得上幸福。55岁的辛迪·麦凯恩在集会当天,以一身红色呢连衣裙外加黑色披肩相亮,浓妆的她显得光艳动人,贵妇之气十足。可是辛迪也许忘记了,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正在经历着一场金融动荡,许多孩子抱怨着父母很久没有带自己吃一顿大餐了。在大选投票日凌晨,也许许多人在电视机前质疑,“贵妇”辛迪一家离我们有多远。此外,她在发表那简短的几句开场白有请她的丈夫演讲时,中间竟然停顿了两次。是准备不足,还是感觉到大势已去,也很耐人寻味。而44岁的米歇尔·奥巴马,同样为丈夫竞选而放弃工作的她,则是以一身休闲蓝色短袖衫亮相。烈日下,演讲台中央的米歇尔·奥巴马脸上有细细的汗珠,给人的感觉是,风尘仆仆的她为了见到现场的人们,不辞辛苦地从很远的地方赶了过来。不能不佩服这位女强人的口才,在30分钟的演讲中,她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语速、音调与节奏,用极具有煽动性的措辞鼓动选民把她们一家送入白宫。
纵观奥巴马和麦凯恩的竞选集会,还有许多细小的不同,比如退场时间,奥巴马退场时与选民握手、抱起小女孩等,用了至少10分钟,而他的夫人甚至比他还多用了三到四分钟与选民握手打招呼;麦凯恩夫妇同时退场大约用了六到七分钟。在“热场”歌手的选择上,奥巴马竞选团队用了一位女歌手演唱“等一下,我就要来了”(HOLDONIAMCOMING),似乎向等待的观众致歉。麦凯恩竞选团队挑选了一位约40到50岁间的西部牛仔式的男歌手演唱没有名字的“说唱”音乐,就是想到哪里唱到哪里,尽管歌词不离对麦凯恩和佩琳的赞扬,但在记者看来,不免还是稍显流气了一些,不知美国人民是否喜欢这种风格。此外,在麦凯恩的竞选拉票集会上,还出现了不太和谐的一幕:一位年轻的白人女子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被警察从人群中拽了出来,并在戴上手铐后拖走。
无论如何,喧嚣了大半年的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在美国人的历史中,终于出现了第一位黑人总统。而如果某一天有人问起,这位创造历史的黑人总统是如何竞选成功的,记者通过现场观察给出的答案就是: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