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这天,笔者读到两所国内大学校长在8日各自举行的校友会上的言论。一是中新社电讯,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重庆的校友会上提到,清华现在“既缺大师也缺大楼”;《南方都市报》称,金融风暴让大学生找工作压力陡增,在校友会上,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破天荒地恳请校友“下订单”———“希望已有成就的校友利用手头资源,多提供就业岗位给师弟师妹们”。
说当今大学缺大师和大学精神,我信,但要说缺大楼,我看未必。去参观过国外名校的人知道,那些高校普遍是楼不大、地不阔。剑桥大学校区内,随处可见几百年来不断按原样维修的古建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占地仅240公顷,哈佛大学占地才202公顷;而清华大学占地356公顷,占地比哈佛多出许多,就连广西大学占地也有307公顷,也远超哈佛。而大师与学术呢,我们国内名牌高校几乎无法与上述外国名校相比。
对于“大楼”,国内高校校长们为何依然不知足呢?我看根源还是大学精神业已断裂。这种精神丧失表现在方方面面,而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陡增的形势下,黄校长恳请已有成就的校友为师弟师妹打开“关系门”,实则是对“进步、平等”等大学精神的一种背叛与抛弃,让“权钱、关系”等诸多市侩气息趁机抢占意识高地。
实际上,当我们依然在喋喋不休地呼吁构筑社会就业公平意识环境之时,当“人人批人情,个个恨后门”成为公平就业的主流意识之际,黄达人先生却向社会上的“人情关系”低头,这未免让人忧虑。无疑,这与我们在推行公民就业资源平等、就业信息透明的公民社会不同步。如果全国上百所高校都像中山大学这么想、这么做,那么,一个行业或集团,必然形成局部的“近亲就业联盟”。那么,这一联盟很快便形成一个毫无人才流动的“沙丁鱼缸”。
要荡涤这种丢弃时代责任的思潮,需从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管理上层自身的“刮骨疗伤”做起。我们需花大力气消除校园的“功利气息”,特别是“贪大求阔”与“小团体思维”。不能认为民主、科学、平等意识的构筑是别人的事,要求别人则严,涉及自身则宽。如此,高校才会有肩负时代使命的大师出现。(黎江涛) (来源:成都晚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