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1月10日电 题:“一体化”终结城乡分治━━山东莱芜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王汝堂
山东省莱芜市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促进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动力、互相服务,推行城乡政策上平等、产业上互补、国民待遇上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城乡分治的局面加速终结。
农民进城社会保障与市民同等 莱城区杨庄镇陈徐村农村青年李传江虽然在莱芜市区居住工作了11年,但此前从未把自己当成城里人。直到2007年,他的劳动关系由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代管,并加入了城镇养老、医疗保险,他才突然觉得自己完全成了一个“城里人”,——今后,李传江生病住院,花费600元以上部分可报销80%,跟机关干部、企业职工一个标准。像李传江这样参加城镇养老、医疗保险的进城农民,目前在莱芜市已有2万多名,使他们在城市中“反客为主”的正是莱芜市近两年推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
莱芜市的改革,使农村劳动力在求职、招聘、录用、签订合同等诸方面与城镇劳动力实现了完全平等,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险待遇。据了解,这项改革获得了政府财政的巨大支持,许多已经在城里就业但没有办理社会保险的农民工,由财政补贴办理,2006年全市财政为此支出了1800万元,2007年支出约3000万元。莱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倪灿禄分析说:“这项改革为农民变市民、农民变工人彻底打开了大门,目前莱芜市共有50万名农村劳动力,预计10年后会减少到10万以内。大批青年农民进城,农村人均土地增加,农民才会富裕,"三农"才有出路。”
进城农民享受城镇社保,年龄偏大留在农村的,将享受由政府补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具体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莱芜市在50岁到79岁的农民中间推行这项保险,80岁以上老人不需交费,按月直接领取养老金。
“一体化”终结城乡分治 莱芜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城乡分治的时代画上了句号。据了解,除了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外,莱芜市同时推行的还有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城市与农村方方面面的“一体化”,开启了农村建设的巨大变革。
长期以来,城市的建设都由规划部门审批,而农村则基本放任。如今,莱芜市的村庄搞任何建设包括建个公厕都要得到规划部门的批准才能开工,因为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实施,将城市农村统一纳入了整体规划。莱芜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侯晓龙说:“以前,规划局是城市的规划局,管城不管乡,现在对农村也实行"空间管制",城乡一盘棋。农村各地纷乱无序发展的时代就此结束。”
城乡一体化的变革,带来了莱芜市农村发展航向的巨大调整。莱芜市农工办副主任谢天目介绍说,以前生态条件较好的房干地区,数十个村庄各自为政搞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杂乱不堪;现在跨5个乡镇共460平方公里按照一张路线图分散实施、统一开发。每个村自己建设自来水工程的旧传统被彻底打破,莱城区建设的一处农村供水工程就覆盖1.5万户、近5万人口。垃圾围村的现象将进入历史,实行“村收、镇集、区域处理”,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统一运到市垃圾处理厂处理。城市200多个文明单位与农村牵手共建,政策、道德、法律、教育、卫生、科技“下乡进村”,助推文明乡风。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仍任重道远 莱芜是如何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说:“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被各种现实问题逼向了这条路。从莱芜的实际看,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时机已完全成熟,各种规划和政策搭建应将农村与城市通盘考虑,不能再农村一套、城市一套,规划要一步到位,实施可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急后缓。”
据了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许多历史欠账还要靠财政补贴,这些因素放缓了各地的脚步。莱芜市的干部认为,虽然工作量大、头绪多,但城乡一体的大框子确定后,各项工作并不混乱。只要将城乡一体的政策框架搭建起来,财力不足相关标准可以先定得低一些,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再进行调整,比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莱芜市最初确定的标准是每月每名老人发放30元,今年已涨到40元。
城乡一体化发展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莱芜市在实施中也遇上了不少困难。莱芜市委秘书长刘建良介绍说,莱芜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解决难度也很大,比如如何解决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何改革户籍制度、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农村经营方式、行政管理体制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当前关于新农村建设,研究操作层面的专家比较稀缺,基层迫切需要国家级专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就此展开面向基层干部的培训,不要让基层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总是“摸着石头过河”。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