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言
士官队伍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1978年,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搞“辈子兵”的设想,我军开始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志愿兵首次出现在军营。1999年,根据中央军委实行新的士兵服役制度决策,以志愿兵制度为基础的全新士官制度正式出台,士官队伍的规模和结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军士官编制数量已达80余万之多,成为我军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军营高素质士官方阵的崛起,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注入勃勃生机与活力。随着我军建设转型步伐的加快,士官队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在我军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贡献聪明才智,成为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顶梁柱”。 我军一支新型的人才队伍——士官方阵,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走来。经过近30年发展,这支队伍从最初的10来万发展到目前的80余万,已经成为我军重要的力量构成,在加速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素质士官队伍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顶梁柱” 2006年初,新编印的全军某新型雷达专业训练教材收入了两项最新研究成果——雷达判读目标方法和架设撤收程序。出人意料的是,这两项最新成果的研究者是南京军区某炮兵旅二级士官江大鹏。一名普通士官的研究成果,被写入全军训练教材。江大鹏的故事,正是高素质士官队伍已经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顶梁柱”的生动缩影。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南国腹地到塞外北疆,从火热的训练场到国际维和战场,无数的“江大鹏”默默坚守在座座军营的平凡岗位上。他们用青春、热血和忠诚,伴随铁甲驰骋大漠、战鹰展翅长空、战舰劈波斩浪、神剑倚天长啸。“雷达专家”、“铁马骑士”、“火炮神医”……他们中间人才辈出;全军十大爱军精武标兵、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党的十七大代表……他们中间群星璀璨。——在闷热潮湿的某新型导弹驱逐舰机舱内,北海舰队五级士官朱桂全“十年磨一剑”,先后主持150多项装备自修工程,攻克10多项新装备重大技术难题;编写的燃气轮机操作维护规程,成为海军院校本科生教材;保障“海上先锋舰”完成了20多次重大演习、出访世界8国9港,安全航行13万多海里。
——南京军区某部三级士官何祥美,入伍9年,一次次挑战极限,掌握30多种作战本领,成为飞天无踪、踏海无声、遁地无形的“三栖精兵”,参加过40多次重大演习,执行过上海合作组织峰会、APEC会议安保任务……
来自总参有关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士官已成为我军士兵队伍“半边天”,高技术部队达到60%以上,有的海军舰艇上达到80%。他们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士官已成为我军专业技术岗位重要力量。全军数千种专业编配了士官,关键性岗位如装甲、导弹、通信、雷达和舰艇、航空等专业的操作手,均由士官担任,士官队伍已经覆盖所有专业技术和指挥班长的岗位,高级士官则走上了技术复杂的重要岗位。
士官队伍成长,加强了基层建设骨干力量。全军建制班班长全部编配为士官,广大士官成为基层训练、管理和技术保障等工作的骨干,在完成战备训练、重大军事演习和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保证了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高素质技能型士官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全军每年有15%的士官送训,90%以上的士官经过正规系统培训;每年有上万名士官通过函授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取得学历证书,全军先后有50多万士官获得军地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在他们的推动下,部队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稳步提升。
指挥管理型、技术型、知识型、专家型,懂训练、善管理、精操作、会维修……放眼军营,高素质士官队伍已经较好地适应了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许多重要专业技术岗位上挑起了“大梁”,成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生力军”。
“辈子兵”设想催生一支新型人才队伍 伴随着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士官”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1978年,为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根据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军队要搞“辈子兵”的设想,我军实行了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从此,“志愿兵”出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方阵中,保留了部分部队建设需要的士兵技术骨干,优化了兵员结构,满足了质量建军对士兵队伍的基本需求。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大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陆续列装部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对士兵队伍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的军事变革,原有志愿兵制度的不足日渐显现:编配范围过窄、规模偏小,远不能满足军队的需求;服役时间“一刀切”,不利于技术骨干保留;“一改定终身”,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改革势在必行。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打赢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经过3年半时间的筹划论证,1999年6月,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颁布施行,以志愿兵制度为基础的全新士官制度正式出台。当年底,数十万佩戴银灰色肩章的士官行进在我军的士兵行列中,首次出现的女士官也载入了中国军史。
新的士官制度为部队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新制度实行分期服役、择优选升,引入了竞争和淘汰机制,增大了士官的压力和动力;基层的思想骨干、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大多由士官担任,成为军官的得力助手;各专业技术岗位特别是关键性岗位的操作手,均由士官担任,解决了部队常年保持战斗力的问题;新制度扩大了士官规模,改善了士官待遇,有效增强了部队吸引力、凝聚力。
顺风扬帆踏浪行,士官队伍建设在改革创新中稳步迈进。2003年,部队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直接招收士官试点工作全面铺开,部队紧缺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可随时特招入伍,如今已达到年度新选士官的10%以上。按照我军精简调整总体部署,数万干部岗位改由士官担任,并完成接替。
质量建军,人才为本。2004年,全军士官队伍建设座谈会在京召开,不久四总部下发《关于加强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士官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部署。2005年,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正式设立,迄今已有15000多名优秀士官站上领奖台。2008年,我军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范围扩大到士官。不久前,经胡主席批准,四总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士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士官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新的部署和要求。
伴随着士官制度改革前行的步伐,一系列改革完善士官工资福利待遇的政策制度也相继出台。1993年,士官实行以军衔级别工资为主、定期增资的工资制,实现了待遇保障制度由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向单一工资制的转变。1999年,增加补助补贴项目,提高退役费标准,完善福利待遇政策,实现了待遇保障内容由单一工资向以工资津贴为主体,以保险、住房、医疗等各项福利为补充的转变,先后建立了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奖励工资制度,投入专项资金改善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条件,调整完善士官探亲休假规定。2006年又进一步完善了士官工资待遇体系,士官待遇得到较大幅度改善提高。
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任重道远 放眼世界,外军建立士官制度距今已近500年。15世纪,法国就建立了军士制度。日、俄、英、法等国自18世纪末,就相继开办了士官学校。美国几乎在建国后就实行了士官制度。
我军的士官队伍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军委、总部的正确领导下,全军上下协力奋斗,30年来士官队伍建设的丰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坚持把士官队伍作为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重点加强的“五支人才队伍”之一,纳入人才强军战略工程中,紧紧扭住不放。各大单位普遍作出了加强士官队伍建设的意见、决定,制定了贯彻军委决策的配套措施;团以上党委坚持把士官队伍建设摆到部队建设的突出位置,经常分析形势,实施分类指导。这些措施,推动士官队伍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坚持以战斗力为标准,着力提高整体素质。30年来,不论是改革士官制度、完善培训体系,还是建章立制、加强正规化管理,聚焦点始终放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实践证明,只有从战斗力需要出发,把提高士官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士官队伍建设的核心,才是抓住了士官队伍建设的关键。
——坚持法规制度建设,严格依法办事,在法制化、规范化上狠下功夫。这些年来,国家和军队先后制定颁发了以《兵役法》、《士官管理规定》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制法规,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士官队伍建设法规体系,各级坚持依法建设、依法管理士官队伍。坚定不移地走法制化道路,从根本上保证了士官队伍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在军费紧张的情况下,军委、总部想方设法加大投入,调整提高补助补贴和福利待遇标准,建立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和奖励工资制度,各部队也积极为士官排忧解难,激发了广大士官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积极性。
精兵之路,任重道远。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和军队建设改革的不断发展,士官队伍建设也出现新情况,在编配结构、整体素质、人才选拔保留等方面迫切需要通过政策制度调整进行改革。
据悉,一场新的士官制度改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根据军委关于深化士官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总部专门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改革方案,拟从扩大士官规模、调整结构比例、改进选拔办法、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工资待遇等7个方面实施改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使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士官”整装待发新征程,勇敢迎接新挑战! (压题照片为张振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