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在湖北省的公安、监利、大冶、京山等县市一路采访下来,农户之间自愿流转土地的见闻不断,许多留守农户种田在20亩左右,种田50亩以上的大户方兴未艾,数百亩上千亩的已不鲜见,甚至还有1万多亩的。长期以来种田不赚钱的“一亩地”困局正在破解。
一亩地只够养活自己 沿途的同志给我们谈到了这么一种现象,农户的承包地大多人均一亩左右。在只有一亩或约高于一亩时,农民种的粮食,除自食外,售粮所得够买农资或稍有余钱,在低于一亩时,售粮所得勉强够买或不足以购买农资。这就是所谓“一亩地”困局,要么可以维持简单再生产,要么连糊口都不够。
公安是湖北粮食生产大县,种植条件较好。共有耕地120万亩耕地,其中水田65万亩。人均耕地有1.4亩,但土地少于一亩或土地质量差以及水利设施没有保障的农户,就会入不敷出。
县市农口和统计部门的同志还谈到,农民可以提高复种指数种双季稻或加种一季小麦来增加收益,但同样还要有农资投入,增加的收益也赶不上中稻。农民还要购买农具、日用生活品、支付小孩读书开支等,人均一亩多点地种粮,不管怎么努力,都难以应付开支需求。
如果遇上粮价下跌,按今年中稻国家最低收购价0.79元计算,一亩田产1200斤稻谷,除去自用的700斤,只能卖出395元,除去333元的农资投入,所剩就更少了。
大冶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马亚东等说,一亩田从下种到收获,农民只需要投10来个工。4口之家4亩田,净工作时间就一个多月,算上复种也不过两个月,没多少活可干,收入又低,从干活挣钱的角度说,实在没什么吸引力。
在大治市与阳新县交界处的田埂上,记者碰上朱垅村两位老农民,两位老农的家,人均承包地半亩不到,家中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了几分地种杂粮自食,其余地不种了,记者说不是有种粮补贴吗?一位老农反问说:“你说那点钱有多大意思,娃们多打两天工,就都有了。”
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员余爱民撰文说,湖北省农业人口3897万人,农户总数1025万户,耕地面积4800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23亩,户均耕地面积4.68亩。江汉平原人均耕地面积稍大一点,很多山区的农民人均不足一亩地,但无论平原还是山区,困守这一亩地种粮,只能管个低水平的温饱,农民只好外出打工。
留守农户种田大多在20亩左右 在一部分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后,其责任田请人代种或托管,大量土地自愿有偿或无偿流转。记者在公安县走乡入村,访乡村干部和农户,他们说,留守农户种田面积大多已在20亩左右。
公安县闸口镇党委书记刘道华告诉记者,全镇耕地5.1万亩,8000多农户。种田面积20亩以上的占到了一半左右。这个镇关爱村的党支部书记刘尚武说,全村600户3152人,外出打工的农民占54%,约1500人,留下来的劳动力不到500人,按实际耕地面积6000亩算,每个劳力耕地为12亩,在家农户每户种田20亩以上已成为常态。
关爱村的农民还给我们算账说,如果4口之家种了20亩田,有两亩是口粮田,还有两亩田所产出售后用于购买农资等项开支,也就是用4亩田养活自己,其余16亩为商品田,一亩中稻平均卖到1100元,因要请工和请农机,利润为600多元,共获利1万元,加上复种一季小麦或油菜,有1.6万多元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没有问题。但家里一旦有人患病,或者有小孩读高中或上大学,开支就紧张了。
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方兴未艾 记者采访得知,种粮在50亩以上的大户,公安县有800多户,监利县有2000多户,京山县100亩至1000多亩的有130多户,大治市50亩以上的虽然只有75户,但最多的一户达1.67万亩。从了解的情况看,种田在20亩左右时,农民生产的粮食大部分是商品粮,农民靠自己基本上忙得过来,请工少和请农机少,流转地常为至亲好友的地,有的要付租金,有的就不付租金,投入相对较少,每亩地的投入约500元。种粮在50亩以上时,由于要雇请人工、机耕机收,支付土地租金等,每亩田的投入700多元。50亩以上的,每亩的种植资金投入虽然要高一些,但由于数量大,总收益就显著上去了。
原住在公安县闸口镇的农民田德荣,在本县夹竹园镇租种了200亩土地,每年产粮20多万斤,年收益6万多元。他在这里种田7年,不仅建了房子和可装14万斤粮食的仓库,还投资8万元购置了耕作机、水泵等农机具。
有的种粮大户,还充分利用土地兼营其它,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监利县分盐镇五大垸村民朱思雄,种植了200多亩粮田,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种粮的收入多了,开支也很大,由于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增加,虽然粮价上涨,但收支相抵,种一亩田比上年少赚了30元。但自己搞了稻虾连作,以虾养田。“我去年的净收入为12万元,其中4万元靠卖稻谷,8万元靠的是卖龙虾。”(记者周晓农戴劲松)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