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公布了约需4万亿元投资的扩内需、促增长措施后,国家发改委门前人头攒动,地方企业纷纷带着项目来寻求支持,或来寻找机会,希望分一杯羹。(11月12日《上海证券报》)
晃眼看,地方企业反应快,行动迅速,很好。
再一想,却不太对劲,这场面透出些怪异。能解释地方企业跑步上门的理由,只有一个——国家发改委的职责之一,是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和生产力布局,特别是其中包括:安排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审核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外资项目、境外资源开发类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
尽管,按各就各位的分工,国家发改委不仅总揽4万亿元投资大局,而且手握决定一些具体项目命运的审批、核准、审核的生杀大权,但无论大局的设计还是大权的运用,都应当、也只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去做,与有关企业是否跑部上门无关。
显然,当国家发改委门前人头攒动,合逻辑的推论就只能是:跑不跑步上门,效果不同。假如事情真的如此,一个企业想做什么项目、想抓什么机会,非跑不可,不跑不行,或至少跑比不跑更占先机、更有可能,那便意味着,依法办事异化为“拜神”办事。东北某钢厂的高先生,从前因跟进本单位环保项目就对国家发改委“熟门熟路”了,这次还争取到省发改委派人随行。若非“拜神”有效,如何理解“熟门熟路”?可见,在被跑者与跑者之间,的确是一方为“神”一方需“拜”的关系。
民谚所批评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上演吗?财政转移支付上曾被诟病的跑“部”“钱”进会再现吗?用公权力寻租、设租、收租的腐败会发生吗?所以,当国家发改委门前人头攒动,无疑应仔细琢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改善问题,比如行政审批的减肥瘦身、公开透明和简便、高效。(祝俊初) (来源:成都晚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