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味儿”
在专家看来,前门大街一直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商业街,自明代到民国时期,一直是中华老字号的聚集地。
负责前门招商工作的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在11月8日召开的 “传承、创新与人文奥运 ”论坛上指出,目前,不仅是北京,全国的老字号都非常踊跃。前门大街上原来的老字号,会优先得到照顾。前门大街之外包括北京以及全国的其他老字号,将用选拔的程序一步步选拔进来。
关于老字号的定位比例问题,潘石屹认为老字号占到20%、国际大的知名品牌占15%比较合适,其他的席位将给予其他的中国品牌。“这条街不是单一的,应是多元化的。如果800多米前门大街,我们全都单一地做成国际品牌或老字号,按照我的经验,是很难有生命力的。”潘石屹说:“目前老字号和国际品牌的占比数字是反复商量后初步确定的,只是一个大方向,一个粗略的想法,最终比例还得靠市场决定。”
拆迁后,老字号何去何从
等待验证的“中西合璧”
“前门改造无可厚非,只是希望改造后的前门大街还能有老字号的容身之地,毕竟,咱北京人吃的就是这字号。” 北京户部街经营酱牛肉的马记月盛斋第六代传人马国琦老先生说。
住在前门大街附近的退休老师王先生说:“拆迁造成的不仅仅是一条极具历史价值、老店云集的传统商业街的消失,还导致被拆迁的百年老店经营上受到严重影响,不知道损失有多大。这些老字号是老北京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不可重现的。说没有了就没有了。以后这里重建了,老字号回来了,厨师也没有变,比以前更豪华了,可是老字号的那股劲儿就没有了。从政府角度看,拆迁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可是从我们老百姓来说,还是舍不得这口好吃的饭菜,舍不得这个有好几百年历史的前门。”
北京老字号协会秘书长、资深老字号专家高以道向笔者介绍说,在城市改造进程中,老字号的命运大致可分几种:第一种是由于补偿费不足,没有再生的可能性。第二种是回迁后搬进了商业大楼里继续经营,但没有了独立的门脸儿。第三种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在新地方打出一片天下。
众所周知,前门大街的地理位置特殊,是北京的 “天街 ”、 “金街 ”,租金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众多老字号能否如愿回归,而被业界一度爆炒的天价租金也使老字号们犯了愁。
“本来拆迁商铺,我们已经受了不小的损失,如果让回来继续经营,而又收比较高的租金,我们肯定承受不起。”说这话的是吴庆东,今年50多岁,在前门商业区改造之前,他在这里经营一家丝绸和纺织品的店面,生意不错。他的底线是,如果租金比原来的高一到二成,还可以接受,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价格,在资产价格迅猛上涨的背景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洋品牌动辄千万数亿的资本,我们要卖多少碗豆汁才能挣别人一个零头?”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会长、九门小吃总经理侯嘉在迁移到后海的店里说,“但我们有代表老北京的故事,老北京小吃才是北京的名片。”他认为前门招商就应该全打 “本土文化牌 ”。
钱德才是北京“年糕钱 ”第三代传人,他就感觉前门大街的租金太高。现在钱德才在后海九门卖的年糕是两元1块、6元一斤,如果按一天38元/平方米的租金价位,他的年糕可能要提高到每块 10 元,老百姓还会买吗?
“要注意前门招商的历史性,不能只看资本,只看经济利益。”曾参与前门地区规划的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也支持以本土品牌为主。
日前,潘石屹透露,为了吸引更多的老字号企业进驻历史悠久的前门大街,SOHO中国公司将每年拨出2000万元人民币扶持前门大街上的老字号,崇文区人民政府也会在政策上及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据修缮工程承建方天街公司董事长田耘介绍,目前回迁的老字号包括全聚德烤鸭店、都一处烧麦馆、一条龙羊肉坊、月盛斋、中国书店等约13家,对这些原生地老字号的回归将以 “保留 、恢复 ”为原则,同时市、区政府也将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他们重张。田耘还透露,前门大街招商对于国际大牌的入驻是有所限制的,除了数量上的控制外,国际品牌的门店都要服从前门大街的统一规划。这就意味着,或许星巴克、哈根达斯这样一直坚持自己品牌形象的国际大腕,有可能要改造成仿古风格。
崇文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也坦陈:“老字号加国际一线品牌的中西合璧发展思路,将是前门大街招商的主流方向。”如此变革,国际大牌是否情愿,消费者对 “中西合璧 ”的创意能否接受,只有等前门大街揭下神秘面纱的一刻验证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