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急行军:“拉动内需”万亿大拼图
本报记者 陈小莹 钟良 张庆源 实习记者 李景 上海 深圳 北京报道
一周之内,“国十条”的效应呈几何级数放大。
11月12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份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一系列落地举措。
其中,北京市宣布两年内投资1200亿至1500亿元;山东省抛出一个长长的8000亿元投资名录;江苏省宣布一年内拨出3000亿元作为政府引导资金;广东省则决定今明两年筹措近1000亿元财政资金,5年社会总投资2.374万亿。
在各地圈定的投资领域里,先行的依旧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少省份投资规模都在千亿以上。而“国十条”内强调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亦在地方投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投资额度远不如前者。
“民生工程的投资占到一定的比重,这是一个好迹象,不但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的结构性问题,可以借此机会进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达了乐观的看法。
但在各地千亿大单满天飞的同时,地方政府都没有公布具体的筹资渠道。在今年土地交易惨淡、土地财政收入锐减之下,如何进行今后数年的财政预算,筹措到这么多资金,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难题。
长三角:基建先行
和上一轮拉动经济的方式一样,首当其冲的,依旧是基础设施和大项目。
11月13日,浙江省召集各市、各有关厅局和单位负责人紧急召开全省重点建设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推进中的相关问题。
同时,浙江省发改委确定以“铁路建设”作为重大投入之首,并批量公布了众多项目:浙江正在建设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等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40亿元;2008年底还准备开工建设杭州铁路东站枢纽工程、宁杭客运专线、杭甬客运专线3个项目,总投资约480亿元;三年内,浙江还有杭(州)长(沙)客运专线等一批项目陆续开工,项目总投资约800亿元。
除了铁路建设,在10月12日上海出台的八条措施中,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安居工程、医疗和教育资源的投入等都悉数列入。
其中,虹桥机场扩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7号线等基础设施项目,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宝钢船板配套等产业项目均被提及。
不过,略显谨慎的是,如迪士尼、沪杭磁悬浮等上海历来争取的大项目并没有被列入项目单。据接近项目的官方人士透露,这些项目依旧在审批过程当中,上海市希望能借助“国十条”的契机,把这些项目最终“敲定”,但要等审批结果。
“今年1-9月份上海的投资增长率仅有4%,鉴于世博会的投资已经基本完成,上海必然需要一些大项目的上马来刺激经济增长,但到底是什么项目需要市政府开口。”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金海点评说。
不仅是市一级正在忙碌,上海各区县也在纷纷上报百亿级的投资数字。
浦东新区政府新闻发言人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底,浦东有望开工160亿元的各类社会项目。其中大型项目包括位于浦东竹园商贸区内的世纪大都会发展项目,以及花木塘东地块总部基地的建设。
“这些都在争取发改委的批准,争取年底全部动起来。”浦东区政府新闻处人士表示。
同样在13日,江苏省也决定,迅速启动规模达30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重点用于扩大投资、消费和改善民生,首批100亿元的引导资金将由省财政在今年内下发。
按照计划,到2009年底江苏省就可完成上述投资,并带动全社会投资1.2万亿元。到2010年底还将进一步完成政府性投资65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2.5万亿元。
在这3000亿元中,亦有三分之二的资金约2000亿元用于加快铁路、港口、机场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大力推进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南京铁路枢纽等建设;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尽快建成泰州长江大桥、崇(明)启(东)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等。
“江苏省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大多集中在民生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由于江苏省的财政收入外资占到很大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将基础做牢,优化经济结构。” 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朱乃新评论说。
相比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城市住房保障力度和农村建设是本轮长三角各城市千亿计划中的另一个重点。
在整套措施中,江苏省着重公布了两个和民生相关的数字,分别是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3.6万套廉租房,确保15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困难家庭住上廉租房。到2010年,全省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5万套,今年新增经济适用住房5万套以上。另一方面,明年新建成农村公路6000公里,到2010年基本解决农村120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虽然这些举措在短期内都看不到经济效益,但是改善民生、施惠于民的最终目的还是能够进一步扩大内需。”朱乃新评论说。
环渤海:兼顾民生
作为新兴的经济圈,环渤海的大单构成呈现了两个不同的侧重点。
“环渤海地区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起步较晚,但是可以趁这个机会有所作为。我觉得北京和天津应该肩负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重任,其他地区则侧重在基础设施、农村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配合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逢贤认为。
11月12日,北京宣布,今后两年将共安排政府投资1200亿至1500亿元,期望能同时带动社会投资10000亿元。
北京市的主要投资“发动机”是北京近些年骤然加快的城市地铁建设,仅此项投资就占到北京市未来两年1000多亿元投资的“900亿元”——包括以每两年建成100公里、每年至少通车一条线路的进度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2009年新开工地铁15号线等4条线路,续建4号线等9条线路,实现通车300公里等等。
几乎同时,天津市也出台四项举措拉动内需,力争全年投资净增达到1000亿元。而滨海新区,作为环渤海的焦点之一,也宣布不断增加明后年开工的储备项目。其还明确提出,初步确定了10余户企业、总额7亿元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作为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方式。
经济大省山东也开出了洋洋洒洒的“8000亿元”投资计划,一口气推出240个重点项目。主要有山东东部沿海铁路通道工程、海阳核电、中石油青岛海工建造基地等项目。
在所有环渤海的省份中,山东关于民生方面的措施最为具体。
在廉租房领域,山东提出到2010年,廉租住房保障累计达到10万户,其中实物配租不低于30%,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做到全覆盖。加快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用3年时间完成64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
山东省还决定,在2008-2010年每年为低收入家庭提供5万套经济适用住房,并用3年时间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80万户。其还宣布在今年内就建成5万套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制度保障6万户,改造城市棚户区240万平方米。
“这一次国十条的核心是民生问题,北京和天津作为比较发达的首都和直辖市,民生问题相对和缓,而山东省除去少数城市,总体来说交通相当不发达,黄河出海口处有大面积的沼泽地,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是极其正确的选择。”徐逢贤说。
另据《河南商报》报道,作为中部重要省份的河南省表示,中央下拨的资金中可供河南争取的规模为850亿元左右,河南省的目标是确保争取到中央新增投资的1/13,力争达到1/10。河南省的数位副省长已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重大项目建设赴京汇报衔接。
珠三角:5年2万亿
作为去年财政收入过3万亿的经济大省,广东计划在5年内“豪掷”2.374万亿。
11月12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宣布了“新十项工程”,表示集中在今、明两年加大投入力度,集中投入财政性资金近1000亿元,拉动社会资金投入5000亿至10000亿元。
记者从广东省发改委了解到,目前该委正积极推进此“新十项工程”建设,共安排222个项目,主要投向突出三个方面。在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计划投资1.26万亿元,加快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港口机场、电源项目等建设。
另外,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11日表示,中央政府与港澳政府正积极制定港珠澳大桥的可行性报告,并争取将动工时间由2010年提前到2009年底前。整个大桥大概投资727亿,主体工程370个亿。由粤港澳三地政府全资兴建,中央政府也给予资金支持。
“广东相对而言经济腹地很小,只集中在珠三角一块。而在泛珠三角的概念下,需要良好的交通设施来扩大其经济腹地。”广东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认为,广东把大量的投资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是尤其必要的。
仅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广东省将投资789.42 亿元新建539公里路轨。而一直受到粤港两地关注的连接香港和深圳机场的高速铁路,计划在深圳市前海地区和“穗港深城际线”交汇,直接贯通广州新火车站。两地政府有关铁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有望于今年12月完成。
丁力表示,南广铁路、深厦铁路、珠三角轨道交通等都是基于广东目前发展所遭遇的“瓶颈”所采取的“一箭双雕”的举措,“扩大内需的同时亦解决了珠三角可持续发展所遭遇的难题”。
在基础设施之外,广州市也宣布将于本月下旬推出首批2145套经济适用住房。广州市房管局负责人表示,在2012年底前,广州将基本解决住房调查登记的77177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广州市已建设了一批政府保障性住房,目前已完工65.4万平方米,在建125万平方米,预计明、后两年陆续完工,届时可提供1万多套保障性住房。
丁力认为,以广东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此次投资在民生上力度尚且不够,“刺激内需关键是刺激老百姓的需求,固定资产投资也会拉动内需,但是后者是最有效的措施,希望能加大力度,包括在环保、医疗、教育上的投资。”
类似地,临近的广西和福建两省也都选择了铁路等基础设施,作为拉动投资的最佳利器。前者动工的南广铁路估算总投资410亿元,后者从今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共安排省级以上财政性资金700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00亿元以上。
谁来买单?
在各省纷纷推出千亿项目的背后,地方财政的压力似乎成为一个显性的话题。各地动辄上千亿项目,哪些钱由省份自己解决,哪些钱开口问中央要,目前还没有明确。
在江苏省出台的十条措施中,第一条就是增加省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引导支持力度。这个似乎成为了江苏要在一年内掏出3000亿元作为投资拉动的基础。
而这些新增的地方投资,则将会在明年纳入财政预算。这一大额开支,对于在今年宏观调控情势下土地财政收入锐减的地方政府来说,是另一个财政收支平衡的难题。
“这100亿先导资金,都是说到位就到位的,预案我们很早就在做了,时机到了,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很快就会下来的。”朱乃新说。
作为江苏省政府的参事,他首先肯定了这笔钱必将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随后,他乐观地表示,“在资金筹集方面,江苏省目前无论从经济存量还是经济增量来说仍旧在国内还是数一数二的。”朱乃新认为,政府出资以后必然有一个乘数效应,民间资本乃至外资都会受政策引导参与投入,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但这些沿海省份也很清楚,中央可能从平衡区域发展的角度,并不会对其做太多的投入,“拨一点是可能的,但大头肯定还是要自己省内解决。”朱乃新说。
在11月12日出台八条措施之前,上海已经悄悄开始了相应的政策动作。一份今年9月由上海市经委和发改委联合下发的《上海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名录》中,就归纳了二十大类,共100余项重点支持的产业。
在这个产业调整的政策中,上海市政府规定了“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进行专项补助的策略。其规定,凡获得市补助资金补助的项目,由项目所属的控股集团公司或所在区(县)政府按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
业内人士表示,在施行相关政策时,上述政策路径相对比较普遍,会由几级政府各负担一部分政策所需资金,并留下一定的政策口子,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而记者了解到,早先确实有一份由上海市政府区政办下发的内部文件,从土地、财税、固定资产投资等三方面,给予各区县政府一些“颠覆性政策”。
“对于医疗和教育,财政支出并不会成为问题,因为这些本来就不是财政支出的大块,尤其在郊区做投资,对于郊区的升值会比较有利,那么对政府的财政收入反而会有好的影响。”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朱金海认为,政府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筹资解决问题,譬如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发行债券等等,“因为这些项目从长远来看都是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的”。
而像京沪高铁和明年开建的沪杭高铁,这些支出已经被列入财政预算,且都是历时数年的工程,并不会一蹴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