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刘铮、周英峰)中国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以丰富的数据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
改革开放初,人们环保意识淡薄,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普遍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过度开发和盲目发展造成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事例屡见不鲜。随着社会的进步,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对于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绿色消费、限用塑料袋等保护环境的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响应,积极参与,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
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导致环境污染总体上呈加剧趋势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防治的直接投入,并逐年增加。
国家统计局报告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亿至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而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是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GDP1.36%。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2007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67.5亿元,是1981年的272倍。其中,园林绿化投资525.6亿元,是1981年的584倍;市容环境卫生投资141.8亿元,是1981年的5.9倍。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主导地位的工业越来越发达,相应地工业“三废”的排放带来污染问题也愈来愈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报告指出,2007年中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7%,比2001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86.3%,提高了25个百分点;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88.1%,提高了37.9个百分点。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国家积极推进工程减排,新增燃煤脱硫机组总装机容量;狠抓结构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关闭小火电机组、淘汰小炼铁、小炼钢、小炼焦、小造纸等;出台有利于减排的价格、金融、贸易等政策措施;采取“区域限批”措施,督促违规项目进行整改,从发展源头控制污染。
这些措施的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得到控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初步核算,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7%。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3%、3.2%,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虽然中国环保事业取得积极进展,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的目标,尚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