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是度过金融危机的关键
昨日经济大腕聚集昆明 把脉中国经济分析云南企业 专家认为启动内需是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和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
2008年,全球金融系统面临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危机,这场危机的波及面超越了我们的想像,不止是美国,就在中国,在云南,从政府官员、企业家、乃至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股风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
危机中实现转型 启动内需是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巴曙松研究员表示,虽然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扩展到实体经济,但对中国经济来说却是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
调整过分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
全球经济过去几年经历了高速、低通胀的增长,要拜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重大进步、以及全球和平的环境等带来的红利所赐,现在,因为种种原因,这种红利正在逐步降低。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动荡的条件下,各种抵制全球化的思潮可能会重新活跃。
巴曙松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日益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因此,要把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调整放到整个全球金融体系的调整中考察,这样才可能获得更为全面和宽广的考察视角,避免陷入相对片面的盲目全球化或者狭隘的民族情结等。在特定意义上说,美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高负债、大量的贸易赤字等结构性问题,与中国的大量外汇储备、大量的贸易顺差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的,因此,为了预防类似的全球性的剧烈经济调整再次出现,中国也需要主动调整当前这种过分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
金融危机是警示不是阻碍
次贷危机的爆发,容易把所有的罪责归结到金融衍生工具。但巴曙松解释,实际上,金融衍生工具所具有的对冲风险、分散风险、价格发现等基本功能依然是有效的,只是包括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在内的衍生品是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的一系列非常复杂的产品,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没有完整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监管也没有场内交易产品严格。场外衍生品交易是由交易双方通过直接协商来决定,双方以信用担保或者交纳一定保证金担保履约,监管环境宽松,导致信用风险很高。
对于中国来说,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为中国发展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金融衍生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警示,但不应成为我们金融衍生品发展的阻碍。我们应该在美国的监管问题上吸取正确的教训,从金融衍生品的产品设计、规则制度、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由于金融衍生品对投资者的专业性要求较强,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参与,在股指期货市场参与者方面可以严格要求,使得股指期货市场真正发挥其功能。
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机
巴曙松提到,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美国经济金融体系在此之前是一个靠杠杆放大不断推动泡沫形成的过程,现在则面临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降低负债比率的过程,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做好美国经济可能长期低迷的准备,做好美国华尔街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商业模式破产的准备,做好美元地位下降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准备。
发达国家将会在未来几年进入调整的时期,而中国则既有挑战更有机会。他认为,中国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可以在这一轮全球的大调整中获得机遇,除了中国拥有巨大的内需潜力外,也有强大的财政支持,可以进行一系列减税的措施和基础设施投资;中国目前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并且人民币有升值的潜力;中国的居民和企业负债和杠杆水平不高,存在着提高杠杆的操作可能。同时,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的认可,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些因素,都对当前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关键是宏观政策要善于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内需的启动是经济转型关键
对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尽管几大商业银行都参与了对“两房”和雷曼兄弟相关债券的投资,但由于中国金融机构投资购买的美国次级债券总量不多,短期内次贷危机造成的直接冲击较小。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深刻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在房地产市场稳定下来之前,都可能会持续。因此,中国经济应当做好美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低迷不振的准备和预案,积极寻求内需等新的增长点。”巴曙松进一步解释,美国和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尤其对于东部沿海出口导向型的地区来说,国外需求的下降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增长。据花旗银行测算,美国经济放缓1%,我国经济增长将放缓1.3%,如果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进行调整。从内部来看,受国内成品油、电力及初级能源价格的价格扭曲、高位运行的PPI 和CPI 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内在压力。
如何应对次贷危机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压力,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成功转型,内需的启动等将成为关键因素。
专家面对面
巴曙松: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受冲击小
记者:例如云南锡业、昆明钢铁、云南铜业等企业在危机中受到冲击,第三季度利润环比下降。对于云南此类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这些资源型企业应当如何走出困境?
巴曙松:不同产业的影响会不一样,此次国际市场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对于对原材料依赖型的地区及相关产业来讲,关键就是对强化企业在市场中波动的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温家宝总理日前提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表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您认为应该怎样建立新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
巴曙松:第一,目前来看还不适宜将现有的世界货币体系拆毁重构,只能是现有体系的完善。而中国也并不具备改变何扭转整个现有国际体系的实力,所以更可行的方法就是在现有框架上改进;第二,要找适当的方式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特别在云南,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是受欢迎的强势货币。云南可以作为边贸的人民币计价的创新区域,这对云南的出口企业减少了汇率的风险,另外也可以提高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第三,呼吁发起对次贷证券的清算机构,以便更好掌握全球次贷市场的演变趋势,改进现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组织的决策机制,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记者:“外需萎缩”让中小型企业就成为了牺牲的对象,面对在危机当中的“倒闭潮”,中小企业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巴曙松:中小企业经历这次波动后要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比如在扩张期要保持流动性和健康的财务状况,才不至于在危机时出现资金断链。很多企业往往就是因为盲目的扩张、大量的负债、过高的杠杆等,超出了自身的投资能力而在危机中倒闭。在此次危机中就可以看出,出口的依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以及在经济高速成长期高负债进行非主业扩张的企业等冲击较大,而市场上形成竞争力的这些专业型的、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受到的冲击就小。
本报记者 陶园园 史惠芳/文 本报记者 晏蓬/图
《生活新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