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的奢华中国梦
中国人也有一个“中国梦”---不光是你要成功,还要你向世界展示你的成功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米艾尼 北京报道
“20年前,大家对奢侈的概念可能是到莫斯科餐厅吃一顿饭,到友谊商店拿外汇券做一套西服;十多年前的1992年,当LV的第一家店落地到王府饭店的时候,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还不太理解,为什么贴上一个小花儿的标志就可以卖这么贵。
她的身后,就是那家“鼻祖级”的LV 专卖店。
人们逐渐认识的品牌还集中在日用品上
1979年3月16日,上海黄浦区商场的营业员们发现,总有人挤到手表柜台前,询问能否买到一种叫做“雷达”的手表。后来她们才知道,就在前一天,这种外国手表的广告同时出现在了上海电视台和《文汇报》上。
这可能是中国百姓接触到的最初的“奢侈品”。在其后的10年里,大家逐渐认识的品牌,还集中在一些日用品上,比如跟着“铁臂阿童木”一起到来的日本电器。
终于,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同年,世界上最权威的奢侈品牌LVMH集团,把那个时候大家还一无所知的“小梅花”带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在这之后,人们渐渐认识了这个品牌的箱包,至于对同在一个集团下的DIOR(迪奥)、豪雅表、轩尼诗XO等等,却还一无所知。
“他们把第一家店选在王府饭店,也是经过了反复的考虑和调研的。1992年的王府饭店可以说是北京地区高档酒店的一个标志,也是那时候人们心中‘奢侈’、‘华丽’、‘昂贵’的象征。”吕以民说。
“当时LV的店面在楼下,除了一些外国和港澳台客人,大家对它更多的是一种好奇,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而且当时奢侈品在人们生活中并没有占什么分量,你背一个LV包,估计也没人认识。下班了也不会去参加什么Party,也没有场合用它。这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造成的。”
吕以民最初从香港来到内地是在1987年。她回忆说,那时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买衣服的地方,她一般都是回香港买衣服。大家的发型也很一致,男的短发,女的梳辫子。
“十几年前我想庆祝生日,吃个西餐,可以去的地方一般就是莫斯科餐厅和‘马克西姆’, 如果我想做意大利面,就得大老远到三里屯一个特别小的进口店去买配料。路上跑的一般都是‘面的’和公共汽车,私车几乎没有。现在你看见一辆‘兰博基尼’的跑车也不稀奇。”吕以民说。
她认为,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LV能在1992年进入中国,应该说是相当有远见和胆识。
“硬件环境”
到底是哪个先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买了第一只LV包,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在它进入中国的第二年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了LV的眼光是多么正确。
那一年的中国奢侈品行业,出了一个“名人”。1993年,中国进口了第一辆法拉利,一位“京城亿万富豪”,成为了它的拥有者。
“奢侈品”的大幕已在90年代的中国缓缓拉开了。
作为时尚行业资深从业者的LVMH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吴越,把1993年定义为中国时尚产业“硬件环境”整治的关键一年。
“1993年之前,奢侈品牌虽然进入了中国市场, 但基本还是限于友谊商店和五星级酒店大堂商铺。刚从短缺经济走出来的中国,零售行业硬件还不具备必需的质量,这对于希望开拓零售市场的国际奢侈品牌来说,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不仅如此,当时的奢侈品还只收“外汇券”。
“1993年6月,上海伊势丹百货开业,第一次推出了收取人民币的高端零售措施,全面引进高端进口化妆品牌,这件事引起了市场轰动和兴奋。接着,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一些主要百货店才开始改变装修,提升零售环境。外汇券这块‘石头’,也被搬开了。”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