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11-19 03:37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我是一个农村娃,从小就羡慕城里的孩子,他们有供应粮,从来不用为没啥吃的而犯愁。在上世纪80年代初,唯一能改变农村娃命运的就是高考。
当时,我的政治课老师给我做出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战略决策”——不学英语,腾出时间学习其他功课,因为中专(当时)不计英语成绩。他说:“咱是农村娃,咱就是要考个户口,吃上供应粮就行!”为此,我放弃了英语,一门心思用在其他科目上。然而,高考成绩揭晓后,我居然凭着其他几门功课考上了本科,大大出乎我及所有人的意料。但不管怎么说,我由此从一个农村娃变成了吃“皇粮”的城里人!
大学毕业后,我又被分配回家乡垣曲的县城工作。首先要办理的手续就是户口,因为它连着粮油关系,凭着它我就可以食之无忧!尽管当时还萌生过到其他地方打拼一番、再次改变个人命运的念头,但考虑到办户口的难度,我还是退缩了。现在想来还懊悔不已。
谈对象时,我的要求应该说并不算高,但有一条对方必须是城市户口,这是我的底线。因为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一落地就可以是非农户口。婚后两年,我拿着工资,吃着供应粮,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这种感受并没有持续多久,先是在农村的兄弟姐妹不再为吃粮发愁了,偶尔还给我们送来一些农村磨的精面粉,这在供应粮里是没有的。再后来供应粮也取消了,说实在的,也不需要了,因为连农村的兄弟姐妹全年都可敞开了吃白面。到这时,户口带给我温饱方面的优越感已经消失,但附着在户口上的其他优惠还是挺令人羡慕的。拿着这个红本(非农户口本的封面是红色的)孩子上学以及将来的招工、就业、医疗、养老等等,就可以享受许多农村孩子所不能享受的待遇。所以当时许多农村人都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把户口往城里迁。但这种情况也在近几年发生了变化,先是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接着又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对寄宿生进行补助,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取消了择校费。此外,还有一系列种粮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村通路建设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我的非农户口优越感荡然无存,而且还让那些刚通过各种手段办了城市户口的农村人后悔不迭。
去年回老家过年时,我按习惯买回许多副食及大米、食油等年货。因为我知道我们这里的农村尽管白面不断,但大米还是比较稀罕的。哪知父亲说,过年时,村里按户口每人除了发一袋大米,10斤食油外还发了500元现金,因为我的户口不在村里,所以没有我的份,为此他老人家还十分惋惜。
不久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农村发展的决议。我相信,这个让我惊喜、欣慰、无奈还让老父亲有点惋惜的户口情结会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兴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而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一段永藏的记忆。
张晋元
(作者单位:垣曲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