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5年来,她的餐馆向食客提供各种高档美食,并让他们自行定价付费,人类几千年来那个“人人有饭吃”的朴素梦想,似乎在这家美国餐馆里提前实现了。可这个老板娘始终认为,自己并非在做慈善,而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做生意。这种生意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 从表面看,丹妮丝·施瑞塔(Denise Cerreta)的餐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家名叫“世界大同咖啡”的餐馆(OneWorldCafe),位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闹市区的一栋褐色小楼里。四根蓝色门柱下,随意地种着变叶木、桔梗和风信子等植物。
在那扇玻璃门后,也是和其他餐馆类似的场景:昏黄的灯光下,三五名客人坐在铁艺桌椅旁吃饭或谈天。一排食物——诸如什锦蔬菜、香煎鸡和酸辣虾汤等——整齐地摆放在柜台上,厨师们系着粉红色或白色的围裙,正在切菜。
但只要客人坐下来点菜,就会发现这家饭店的与众不同:这儿没有菜单、没有价目表、没有信用卡收款机、没有收银员。如果想付款或者给小费的话,你就把钱塞到柜台上的一个灰色铁箱里。至于数目嘛,自己看着办!
“我的餐馆为什么没有被吃垮?”当地时间11月14日上午,餐馆主人丹妮丝·施瑞塔半开玩笑地回应记者的大惊小怪:“因为我们的饭,实在是、实在是太好吃了!”
但她还是认真地解释起这种“消费者自行定价付费”的经营模式来。“我希望所有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都可以平等地坐在一起,来品尝美味佳肴。”她说,“当你认真地信任别人时,会得到难以想象的回报。”
丹妮丝创办这家餐馆的过程,听起来同样奇妙。5年前的春天,丹妮丝还是名针灸治疗师,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诊所。一天,有人提议合伙做生意,经营合气道和按摩推拿。她刚刚答应下来,就听到一个细小的声音:“不要这样做!”
起初,她并没有在意。几个月后,她就彻底对针灸失去了兴趣。于是,她开了家三明治店,可当她忙于这个小买卖时,那个声音再度响起:“去做慈善吧,让人们自行定价。”
如今,丹妮丝把这段奇异的经历比喻成“心灵的召唤”。这个45岁的女人表示,自己并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并非出身贫寒(她的父亲是名工程人员,母亲在邮局工作)。但从那一刻起,她意识到,自己“将用毕生精力来消除人类饥饿”。于是,这家“奇怪”的饭馆,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开办起来。
11月14日早上9点,“世界大同咖啡”刚刚开门营业。丹妮丝穿了件黑白相间的碎花衬衣,套上红色格子围裙,正在大声指挥着手下10个员工,把印度米饭、柠檬水果馅饼和匈牙利牛排等主菜摆好。为了保持新鲜,一部分冷菜还专门放在冰块上面。
这是丹妮丝实现大同理想的第一步:提供高档美食。她的餐馆一律采用当季的有机食材,咖啡也是通过公平交易局认证的有机咖啡。在气候允许的情况下,丹妮丝会选购本地食物作为原料。而到了秋冬季,她就从农产品业极为发达的加利福尼亚州进货。
“我们并不是那种普通的街边小店,只会卖那些快餐和大众食品。”她的语气颇为骄傲,“我们提供的是真正的美味佳肴。”
她甚至雇用了3名厨师,还有大厨和二厨的分工。其中两位厨师来自意大利和法国,负责烹饪异国美食。每天,这些厨师们提供大约16道菜,外加一款免费汤粥。11月14日这一天,提供的免费饭菜是菠菜沙拉。
在员工手册里,丹妮丝强调不能诱导顾客定价。服务员常用的说法是:“我们并没有定价,您可以看着给!”而禁止出现任何有关“捐款”、“免费”和“小费”的字眼。
“这么好的食物,又不定价,会不会引来所有的无业游民呢?”有人不免替她担心。
对此,丹妮丝表示,自己的为不同的人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如果你很有钱,可以多付点,没有太多钱,可以少付点,实在没有钱,可以打工换食,如果不愿意付出劳动的话,我们还有免费汤粥提供。”
在这儿,那些无力支付餐费的食客,可以选择以工换食的方式,来餐厅打工,每工作一小时可以换一餐。她还给这些食客颁发证书,以便其能够在其他饭店打工挣钱。
相比之下,有些人会下意识地超额支付。缇娜·库帕是个39岁的房地产代理商。她每次都会付双倍以上的价格——以一杯豆奶拿铁来说,至少拿出4美元。
“我总觉得有人会少给钱,所以我就多掏点,这样心理才会平衡。”她这样解释道。
这种奇怪的运营模式,引来不少业界关注。《华尔街日报》曾评论说,这种做法违背了基本的商业原则:通过金钱来进行等价交换。不少商业人士最初对丹妮丝的做法也并不看好。
然而,丹妮丝关于大同世界的理想——穷人少付一点,有钱人分摊一些,彼此量力付费,最终人人都可以吃到真正健康的好食物——似乎真的实现了,至少账面上是如此。
在这个拥有223万人口的美国中等城市里,“世界大同咖啡”的客流量达到每天200多人,平均每人付费10美元。去年,这家饭店的毛利是348730美元,比前年增加了4万多美元。事实上,根据统计,只有大约2%的客人完全不付费。
“我并非是在做慈善,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做生意。”丹尼丝说。只不过,这种生意的前提是互相信任,“我们依赖社会公众的诚信存活。这是我能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
的确,在过去五年中,这个金牛座的女人,显现出和她的星座相对应的倔强与坚持。
在最初开办饭店的日子里,几乎所有朋友都认为她“发疯了”。这个针灸师几乎没有任何经营餐馆的经验,连记账都不大会。她只会做些家常菜,而且,“味道很一般”。
但许多人对她的想法很是支持。丹妮丝一口气说出无数个令她感动的故事:一对夫妇最初坚持每个月汇来支票,帮助她支付房租;一个家庭主妇把家里的盘子免费赠送;一个工人免费将盥洗室里的瓷砖换成新的;还有人捐献出半英亩的土地使用权,从而使餐馆拥有属于自己的花园;附近的大学生争抢着来做刷碗和洗菜的义工……
即便是那些流浪汉,也并不是如人们想象中那般吃“霸王餐”。曾经有个无家可归者,总来餐馆里吃东西。有一天,丹妮丝制止了他,并告诉他可以通过劳动来换取食物。随后的半年内,这个无家可归者消失了。突然有一天,他打扮整洁地出现,拿出50美元,告诉丹妮丝,这是他对餐馆的补偿。
只是偶尔,这种诚信体系也会略显脆弱。曾有两个70多岁的老妇,常来这里就餐。可她们总是一个跑到洗手间里,另一个溜到后门的停车场上,然后双双逃跑而不用付钱。丹妮丝最初有些生气,但还是原谅了她们,“因为她们太老了,就好像我的祖母一样。”最终,她还是说服了这两人为自己整理花园,以换取食物。
“所以,我要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选择。”丹妮丝听说过中国“大锅饭”和“公社食堂”的故事,在她的逻辑里,这种形式的餐馆之所以失败,“你们太追求一刀切了吧。”
各种阶层的人,都来这家餐馆就餐。这其中包括律师、职业经理人和大学教授,也包括大学生、家庭主妇和那些无业者。还有周围那些商店的老板,包括快餐店、便利店甚至洗衣店。“我们相处得很好,还会互相串门。”丹妮丝笑着说。
这种氛围甚至感染了服务人员。一个曾经的员工说:“午餐的时候会有上百人前来,而我知道自己能够信任他们每个人——这实在大大改变了我的人生。”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唐·梅瑞尔。4年前,这个自由撰稿人跟着朋友来到这家餐厅。他的第一感受是“特别”——“看着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如此和谐愉快地坐在一起吃饭,那种感受真的很特别。”
于是,他留下来帮助丹妮丝。目前,他是“人人有饭吃”(oneworldeveryoneeat)基金会的公关部主任。这是前年由丹妮丝创立的公益组织,目的是将“世界大同咖啡”的模式推广开来。
美国丹佛市的伯克夫妇就受此影响。两年前,当他们得知了丹妮丝的故事后,也鼓起勇气开了一家社区餐馆“大众食堂”。目前,两人还没有从餐馆里支薪。柏克太太继续担任全职老师,柏克先生是义工主厨,但是还得在其他公司兼任电脑顾问。
但据说,这家店也达到了收支平衡。伯克先生说:“来这里吃饭的人,都是支持我们观点的人。他们都很高兴为帮助别人、消除饥饿做些事情。”
甚至,伯克还曾看到这样一幕:一个无家可归者,每天都会在箱子里放钱,却从不吃任何东西。他笑着对伯克说:“我太爱这个好主意了!”
这也更加坚定了丹妮丝实现“大同理想”的决心:“如果我的模式推广开来,我相信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够吃到好食物,而且,现在看来,这完全可行。”目前,类似的饭店已经在西雅图、华盛顿和北卡罗来纳州等地开办。
11月这个周末的下午4点,饭店里大约有10个客人。在亮黄色的墙壁映衬下,一切显得格外温馨。两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正在细细地品味西班牙凉菜;一对学生小情侣正在说着悄悄话;一个拥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正在享受团聚时光。
这时,一个身穿西服的大学教授对经过的服务员说:“你知道吗?这家饭店满足的是你的良心,而不仅仅是你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