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灾后震痛的心
周春林 李俊兰
11月15日四川地震灾区出现第四起“非正常死亡” 震后心理救援是否存在盲区 是否还有需要完善之处———
15日,北川擂鼓镇,杨俊、朱菊华夫妇在家中“相拥”而逝。
其实,这已是汶川地震发生半年来,公众已知的灾区第四起“非正常死亡”。就在一个多月前的10月3日,就在这片土地上,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自杀身亡。董在遗书中写道:“我支撑不下去了。我想好好休息一下。”仅仅半个月后,59岁的都江堰伤员罗桂琼在医院跳楼身亡。她也是在治伤员中首个轻生者。6天后,45岁的绵阳市平武县移民办主任罗世斌“过劳”而死。罗世斌先后有11名亲属在震中遇难。此后,这位移民办主任“变得寡言”。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地震发生后,从官方到民间对灾区心理重建的投入之巨。我们也看到,多支心理救援队仍坚守于灾区一线。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追问,究竟如何才能让灾区群众真正穿越灾难?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抚平那一颗颗被震痛的心?
事件
夫妻同时弃世
子女均未成年
朱菊华,擂鼓镇有名的裁缝,她缝制的几十套羌族服装,刚刚在震后首个羌历年活动中大放异彩;丈夫杨俊,当地出色的木匠,搭得一手好圈梁。灾后重建,正是他大显身手之时。但这对擂鼓镇的名人夫妻、恩爱伴侣,却在15日晚死在自家床上。目前,当地警方已展开调查。记者采访发现,夫妻俩的亲人和当地居民对于死因普遍认为是——杨俊因为震后产生心理障碍,先杀妻再自杀。
杨俊的家位于擂鼓镇胜利村1组,紧邻擂鼓镇集市,是一栋两层小洋楼,虽然在地震中变成了危房,但未被彻底毁坏的房子震后一直是朱菊华的服装作坊,她和丈夫晚上都住在这里,分得的板房则由公公婆婆和孩子居住。
最后一次见到他们是15日下午。杨俊的父亲杨德富说,当时有加拿大客人访问擂鼓镇,儿子儿媳陪女儿参加欢迎仪式。仪式上,女儿航航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羌服,赢得了很多掌声,这让夫妻俩很高兴;当天傍晚,夫妻俩还热情接待了一位前来订做羌服的朋友。
但就在当晚,悲剧发生了。晚上11时许,正在北川中学读初一的儿子波娃推开父母房门后,发现爸妈“相拥而眠”。他走上前去发现:母亲脸上有三处刀痕,鲜血打湿了枕头;父亲左手腕有一道伤口,脚上还缠着几圈电线。警方勘查后初步认为:朱菊华脖子上有掐痕,是窒息而亡;杨俊手腕伤很浅,从现场看是触电自杀。
这对夫妻的非正常死亡,在擂鼓镇引起了极大轰动。亲属们从警方的勘查结果推测,因为某种原因,杨俊先将妻子杀死,再欲自杀,因割腕未成功,又选择触电自杀。这种说法被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很多人认同。“杨俊做得出这种事,太混了!”杨德富痛苦地说。
杨俊母亲透露,杨俊和朱菊华相识于14年前。当时,24岁的杨俊靠着木工手艺在当地已有些名气,于是托人介绍女朋友,但介绍了好几个都没看上,直到小他3岁的朱菊华出现,两人一见钟情。婚后,夫妻俩很少斗嘴。给邻居们印象最深的是朱菊华患重感冒后,杨俊推掉了上万元的活儿,照顾了妻子一周,“每天下午都在一起晒太阳。”
“唯一能解释的是,地震后杨俊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亲属、邻居、村干部都认为,是心理障碍毁掉了这个美满的家庭。“地震过后他整个人都变了!”杨德富说,“他变得更加沉默、更加焦躁,动不动就大声吼叫,甚至摔东西。”
“房子也是儿子的一个心病,房子是去年底盖的,花了20万。盖房时家人都反对,但儿子硬是把房子盖了起来,还欠了2万元的债。地震把房子毁了,经常能听到儿子自言自语,说房子没了,钱也没了,啥都没有了。”杨德富说,因为这些事,他和朱菊华开始有了摩擦。
杨家亲属认为,因为杨俊心理障碍在15日晚突然爆发,才选择了先杀妻再自杀的愚蠢行为。而杨家人也开始自责,“为什么没带他去找专家疏导一下?”悲剧无法挽回,而真正受伤的还是他们的那双儿女,儿子刚念初一,女儿还在读小学三年级。
■文/《天府早报》 王晶城
背后
一线记者:
事发前有征兆
17日14时,《天府早报》编委、记者党青在博客上发布了《北川:丈夫杀妻自戕……》,率先披露了杨俊杀妻后自杀的消息。他也是最早在博客上公布北川干部董玉飞自杀事件的记者。
据党青介绍,杨俊杀妻后自杀,应该是有征兆的:夫妻俩一个是木匠,一个是做羌族服装的,远近闻名。地震前,杨俊不顾家人反对特别是妻子的反对,借钱盖了一座两层楼房。但地震让新居成了危房,虽然一层还可用,但财产损失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夫妻间难免为修房之事争执,某些村民的“幸灾乐祸”更加剧了不良情绪的郁积,并终于爆发。
党青说,心理疾病旁人很难看出来,但有一些异常反应应引起重视。普通村民未经培训,无这方面知识,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并干预。他认为,这个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近期灾区连续发生的自杀事件已敲响了警钟。
链接
10月3日 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自杀,他是灾后首位轻生官员。
10月18日 都江堰伤员罗桂琼自杀。她是在治伤员中,首个轻生者。
10月24日 平武县移民办主任罗世斌“过劳死”。
连线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史占彪博士
心理救援人员昨日
已与死者子女沟通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史占彪博士表示,他们绵阳工作站擂鼓分队的人员昨天已与杨俊的两个孩子做了沟通。他希望事件能引起政府重视,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对群众心理问题积极预防和干预。
史占彪认为,事件内因是夫妻俩都属于性格较要强的类型,发生争执不愿忍让,容易激化矛盾,但不是心理障碍,准确地说属于躁狂导致情绪失控;外因是地震让生意受到影响,房屋受损,落差太大;大背景则是度过生产自救的两三个月后,志愿者逐渐撤离、社会关注降低、群众内心支撑动力下降,难免会有对未来期望感到渺茫的阶段。
史博士说,目前中科院心理所还保留了四五个分队在擂鼓镇。“但我们需要做更多工作。”这件事是多种因素汇集的结果,希望不要给周围村民带来负面影响,更希望政府有专人组织工青妇团等群团组织将危机化解在发生之前。
透视
四川灾区心理救援专家海蓝博士
灾区心理需求与
服务能力不对称
“非正常”死亡事件如何避免?灾区心理干预是否存在问题?记者采访了正在德阳从事心理救援的海蓝博士。海蓝,“5·12心灵守望计划”高级督导,具有美国专业心理咨询师执照。海蓝表示,灾区群众受到心理创伤后,有一个阶段情绪会非常低落,走不出来的就会陷入心理“黑洞”。这时他(她)会把不幸无限放大(譬如杨俊盖房子的损失),看不到有希望的东西(譬如木工手艺),进而走入绝境。
在灾区工作几个月来,海蓝深感“灾区心理需求与现有心理服务能力的不对称”。一是灾区心理咨询与救助,发散、短期、不系统。5月下旬,街上到处都有心理咨询队,但现在坚持下来的很少。而心理救助需要长期、持久、系统地规划。二是遭受挫折战胜命运的事迹宣传不够。三是心理咨询师招聘难。海蓝透露,从8月起,他们就开始招聘心理咨询师,但直到现在也没招来几人。海蓝希望更多的人能成为拯救灾区同胞心灵的一员。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海蓝提出了三点建议:调查评估高危人群;进行心理救助基本教育;培训摆脱心理危机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