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试水大部制
专委会:“大部制”的富阳试验
■观察记者 夏 燕
网友“宜节校尉”的家在春江街道,虽说是地道的富阳人,可与别人相比之下,他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门口的富春江静静流淌了几个世纪,小时候在江边玩耍的他常常在想:江那边是什么样子的呢?而今,“江那边”作为富阳的主城区,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悄悄崛起。现在的他,也在城区里找到了工作,可每天,不得不辗转好几次才能回到位于春江街道的家。
“如果在江上建造一座大桥就好了。”几年前,在当地颇火的富阳论坛上,“宜节校尉”发布了这样一个帖子。意料之外的是,帖子很快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而随即,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在鹿山街道和春江街道之间的富春江上,很快会矗立起一座名为鹿山的大桥,并且,相关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
然而,就在“宜节校尉”们翘首企盼之时,还没见影子的大桥却没有了下文。
几乎在同时,负责此事的富阳市交通局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焦虑—由于势单力孤,大桥的前期工作根本无法按计划完成,投资3.2亿的巨大工程顿时陷入僵局。
一时间,鹿山大桥建还是不建,到底什么时候建……各种猜测纷纷在论坛上流传开来。而一晃眼,竟然过去了4年。
诚如时光可以将人们的热情消磨殆尽,对大桥建设已不抱太大希望的“宜节校尉”却在一个深秋的早晨亲历了一场暌违4年的奠基仪式—2007年11月25日,鹿山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又是一年过去,而今的鹿山大桥早已完成栈桥部分,大桥主体的建设也正陆续展开。“宜节校尉”知道,不久之后,自己的生活一定会被大桥所改变,但他不清楚的是,鹿山大桥的“重生”正是因为走了一套全新的程序:时间明确、计划倒排、过程控制、目标管理、分工落实、责任捆绑、结果验收、考核奖惩。
而提出这一全新程序的,正是富阳市政府的13个专委会之一—重大工程建设委员会。
2007年4月,富阳以“专委会”的方式重整政府架构:局长的权力被上收,按照13个新划分的领域重新整合;原先独立核算单位的各种财政性收入,全部剥离上收,分散在各部门的资金存入财政专户;市领导的排名顺序不再一成不变,副市长兼任各专委会主任,从“大局长”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长……
一年后,部门合力形成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工作效果明显了,富阳市政府各部门统筹整合的效应正逐渐一一体现。
一石多鸟
“各类规划,各自为‘规’;生产力布局,各自为‘阵’;资源配置,各自为‘营’;部门力量,各自为‘战’。部门经纬分明、壁垒森严,各唱各的调,各干各的事。”说起专委会制度实行的初衷,富阳市委书记徐文光总要提到这样一番话。
在他看来,正是这种“散”和“乱”的现状为专委会的设置埋下了伏笔。
典型的例子来自于富阳市审计局的一份报告—
几年前,当地龙门镇一个村支部书记承包了一块山坳坡地,而后,这位村支书即以项目开发为由向上申报争取资金,结果从2001年到2005年的5年间,共有6家单位下拨了11笔、总计54万元的补助资金。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块地有34.8亩属于农保区耕地,村支书居然也从国土局争取到了造地改田资金8.7万元。
而在这份关于“三农”资金使用的报告中,“一石多鸟”、“移花接木”等不经意间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在接下来的情况分析中,部门林立被公认为最大的一个诱因:富阳三农扶持资金每年2个多亿,但分散在农办、农业、水利水电、林业等农口部门,还有交通、建设、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非农口部门。由于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多头申报、重复申报的现象时常发生—
有人要搞农业休闲观光项目,既可以向农办申请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还因为有水库可以向水利水电局申请扶持资金,因为有干鲜果种植可以向林业局申请扶持资金,因为有畜禽养殖可以向农业局申请扶持资金,因为是观光农业可以向旅游局申请扶持资金,因为有道路建设可以向交通局申请扶持资金。项目包装一下,改头换面,同一个项目年年可以申请。
尽管每个部门扶持资金额度都不大,但加起来却可能超过实际投资,而其他需要扶持的地方却常常“饿肚子”。
无独有偶。除却项目“遍地开花”、资金“天女散花”,权力寻租也是令人头疼的顽疾。
几年前,一个巡防组在巡防水利水电局时发现,政府工程项目变更完全由一个科员说了算,工程预算随意变更,而且是先付款后补办变更手续,使工程决算大大超过预算,个人权力大得超乎想象。
投入与成效难成正比、机构壁垒森严、部门权力利益化……种种“亚健康状态”无一不提醒着市委书记徐文光—
变革的时刻到了。
乘除法
此时此刻,摆在徐文光面前的路径有两条。
将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重组为一个职能更宽、管理范围更广的大部门,使相关职能由一个大部门负责,统一协调管理相关领域的事务。是为“加减法”。
但在徐文光看来,这一途径并不现实。
由于各部门掌握着大量资源,使得地方机构改革“下改上不改,改了也白改;下改上不改,改了要吃亏。”
并且,由于大部门是相对的,一个部门不可能把一项工作全部管理到位、管到边,更有甚者,部门越并越大,还有可能回到过去“知县+衙役”的陈旧模式。
相较之下,不动机构,只对相同相近职能进行整合的“乘除法”显然更为适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2007年4月,富阳市委正式出台了“4+13”的运作机制—
首先,市四套班子成立工业化战略推进领导小组、城市化战略推进领导小组、作风建设领导小组以及决策咨询委员会,以协调重大事项,徐文光和市长张锦铭同时兼任三个领导小组的组长。
同时,建立全新的市政府工作推进运行机制,成立13个专门委员会,分别为:计划统筹、规划统筹、公有资产管理运营、土地收储经营、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工业经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建设、城乡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运动休闲委员会。
13个“专委会”由1名副书记、6名副市长分别担任主任,实行牵头部门负责制,组成部门包括各个职能相关的委、办、局等。
这样一来,各部门局长们的权力都被收了上来,并按照13个新划分的领域重新进行了整合。
而久受诟病的涉农资金由此从各个部门全部整合上收到城乡统筹委员会,可以实现统一拟定资金投向重点,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统一验收。
“决策前抓调研,决策后抓执行”,政府的效能同样大为提高。从前,部门在制定一个重大工程规划时,势必会与环保、旅游、水利、地质等要求不符,甚至与其他专项规划产生冲突。而这些问题常常要等到市政府召开论证会、审查会时才能得以解决。如今,专委会事先做好综合调研,方案就可以做到更加全面、科学。
按照徐文光的解释,专委会对其组成部门具有全面协调权,这种协调权与政府班子成员对其分管部门的领导各有侧重。前者是针对专项工作,后者则针对日常工作。
尽管是没有决策权的“虚设机构”,但是专委会却有自己的一套运行方式。按规定,每个专委会实行日报制、例会制、督查制,每一项工作都会以一周或一月为单位,排出进度表,并设有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办法。
专委会的着力点是,纵向之间,实现“计划一个头、土地一只口、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资金一本账、监管一条龙”。横向之间,则建立起一种“大计划、大财政、大国土、大三农、大工业、大商贸、大规划、大建设、大交通、大环保、大社保、大监管”的格局。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