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宽恕与爱去驱散人性中的暗物质
■凌 洁
我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毕竟只要你有才华终有一天会遇见你的伯乐,就不会被埋没。也有人说:“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你甘心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多长时间内被埋没,与你的才华是成正比的。
影片主人公刘星,一位赴美留学的年轻科学家,才华横溢,文雅谦恭。对于科学的执着追求激励他怀揣梦想来到美国,希望在这里实现他的宏图壮志。依照影片的表述,导演的理解是将刘星人性中暗物质爆发的原因归结为学术分歧与文化差异。前者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写照,表现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而后者是人物外部环境的刻画,表现为中美两国文化的冲突。片中以刘星给父母的家书贯穿始终,家书中所描述的世界即是刘星心目中的理想国:被导师重用、获得诺贝尔奖、把父母接到美国来,继而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全家人的生活。转折点在于刘星的研究触碰了导师莱瑟教授的科研领域,他还偷偷地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刊物上,莱瑟教授为此震怒,设计导致刘星的毕业论文答辩失败。在此之前,留学生活其乐融融,家书和现实是一致的,而之后,理想破灭的过程,“梦想”却在家书中逐步实现—刘星不得不面对两者的分裂:一面是继续编织着美好生活的梦想;另一面是科研受打击,甚至完成不了学业,直至走向毁灭之路。
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孤独感、无助感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在影片中所占了很大一部分。据导演陈士争介绍,影片寻求捕捉众多中国留学生远离家乡,身在异乡为异客时所遭遇文化混乱的心境。他说:“在我看来,影片抛出的第一枚令人震惊的炸弹是,周围没有人在乎你,关心你,你似乎如一颗流星身在茫茫人海之中,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味道。相反,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人人关心的环境下,一切活动均有人教导、帮助。美国人和中国人从彼此身上学习的地方有很多。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是如此的肤浅。” 由此,导演除了极力展现刘星在美国遭遇的文化和社会冲突过程,也在影片中设置了许多中国元素:“金木水火土”的五段式描述、民谣、口琴、刘星父母北京普通工人的日常生活情节……它们与刘星有意识地试图融入美国生活形成对比,而影片中的另一重要人物乔安娜本身即是力行文化冲突的体验者。由美国老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乔安娜是一位富有的大学赞助人,在帮助中国留学生融入美国文化的过程中奉献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她自己也极度迷恋东方文化:练太极拳、学绕口令、看京剧,甚至是陷入黑暗困境之中的刘星身边的惟一援手,但是她还是没能挽救刘星,不能了解他内心深处的隐痛对他的伤害与压力有多重,暗示着思想、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
影片最后,刘星穿上一件白色羽绒服,在校园里朝着给他的竞争对手颁奖的会场走去,在心理完全崩溃的时候,他表情冷酷而不是歇斯底里,步履疾速而不是慌张忙乱,冷静地完成了整个枪杀过程。他要用生命捍卫自己的权益与尊严,人性中的暗物质在这一瞬间放射出最后一道光芒,但这光芒却是寒冷的、弯曲的、自私的、垂死挣扎的。
看过影片之后,在震撼、惋惜之余,也在引人思索:当人性中的暗物质即将超越承受力的临界,我们该用什么方式去驱散与化解?影片中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在现实里,悲惨的故事却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在真实的卢刚事件中,乔安娜的原型安•柯莱瑞也一并被枪杀。在1991年11月4日(事发后的第4天),安•柯莱瑞的三位兄弟在姐姐脑死亡后,在亲人的遗体旁,他们用宽恕和爱写下致卢刚父母的信,愿意与他们一起分担悲痛。并以姐姐的名义捐出一笔资金,宣布成立“安•柯莱瑞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讲学基金”,用以安慰和促进学生的心智健康,减少人类悲剧的发生。由此,暗物质的阴霾得以烟消云散,我们随即看见的又是一片海阔天空的明朗。有时候,宽恕与爱即便不能挽救一个人,但是它们可以让活着的人看见生命的力量和宽度,赐予他们能勇于担当命运挫折的坚强和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