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11-20 00:4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自己给自己过生日;不自觉地给儿女摆上碗筷;常翻看儿女的照片……儿女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一个个离巢拼搏,一天天变老的守巢父母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缓解心中的孤寂和落寞
某区人民法院日前审理了一起因“空巢家庭”引发的民事案件。
60多岁的曹老太太长期得不到儿女赡养,今年1月在忧郁中病逝,尸体至今仍停放在殡仪馆。她的儿女从老人病逝前到现在从未露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他人无权签字火化老人的尸体。据该院法官介绍,近年来,因“空巢家庭”引发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下降,甚至导致老人死亡的案例不断增多。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一现象。据了解,目前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出现“空巢老人”现象,其中天津“空巢老人”率为55%,北京为34%,上海为37%。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空巢老人”率将达到90%。
老人愿儿女常回家看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条件的改善,不同年龄的人逐渐形成了各自认同的生活方式,希望有更多的自由生活空间。这是城市"空巢老人"迅速增多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勤说。
那么,“空巢老人”的内心世界究竟怎样?他们在期盼什么?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老人盼着儿女能常回家看看,能在家多呆一会儿。
“哪天再来呀?”一个小院里,80多岁的陈大娘攥着自己女儿的手问道。
“前几年,我腿脚利落,每个星期都到汽车站去接闺女和外孙,可有时候在车站等大半天也等不来……”“现在,儿女们虽说经常回家,但顶多就是呆一会儿,唉,都忙着呢。”陈大娘说。
“空巢家庭”频生困扰 据调查,“空巢老人”在上述生活状态下,一般会面临三方面的困扰。
一是心理方面。临床心理专家许天红认为,“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对儿女的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主要原因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其次,是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性强,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老人,对儿女情感上的依恋更强。
二是医护方面。“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生病以后感到特别无助。徐勤研究员说,就是那些相依为命的老夫老妻,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当一个老人生病时另一个尚可陪同就医;但当夫妇俩都因病躺在床上时,就会感到孤独无助。
三是生活方面。圣泽丰老年公寓负责人杜士勇先生说:“单身老人对此忧虑最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不断衰退,将来总有一天难以独立照料自己。到了那一天怎么办?特别是当老人发生意外时,如何得到援助?这些现实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空巢老人"。”
“有些"空巢老人"不但孩子已独立生活,老伴儿也故去了,家中只剩自己一个人。这样的老人通常更容易感觉孤独,极有可能出现抑郁症。”许天红分析说。
用“心”孝顺老人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困扰?关键在儿女,其次是社会。
徐勤认为,关心“空巢老人”正成为当今社会的新课题。正是由于“空巢老人”心灵上普遍有一种孤独感,几年来,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广为流传。“这首歌之所以轰动,是因为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他建议,儿女多的家庭应轮换回家陪老人住;独生子女最好能住在离父母家较近的地方,方便平时照顾。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提倡“一碗汤”距离,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不会凉为标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社会上应形成关注“空巢老人”的氛围,建立一套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老人有一个充实的晚年和多彩的精神世界。作为儿女,还应用“心”孝顺老人。
杜士勇说,为了让老人避免遭遇精神灾难,应该多建老年公寓。他举例说,一位多年患脑血栓,一直卧床在家的老人,儿女把他完全交给保姆,而保姆也不与老人交流。他入住老年公寓时不能自己进食,面部没有任何表情,没有语言沟通。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他们制订了个案护理计划,耐心地与老人进行语言沟通,陪老人遛弯儿等。现在老人已有简单的语言沟通,脸上有灿烂的笑容,而且还能打乒乓球。
但也有专家认为,老年公寓的社会需求虽然广阔,但目前只是起步阶段,要想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人们观念上的转变,国家政策上的扶持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赵 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