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近期表示,“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200万户,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7.7%,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8.7%,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中小企业是解决社会就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全球通胀、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宏观调控紧缩银根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小企业也迎来了近几年最严峻的挑战。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数据称,全国今年上半年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倒闭超过1万家。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很多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业绩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因为能源、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上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效益水平受到较大影响。以常州地区为例,今年前半年,有53家企业集团上半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7.9%,比营业收入增幅高出2.1个百分点。企业集团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96.3%,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中国过去依靠出口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应当重视扩大内需,并且通过产品创新寻求解决困境的办法。”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11月4日在广东举行的“投资环境、创新和产业转移国际研讨会”上表示。
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向中国创造转变,与此相应,我国中小企业也需要从制造型向创新型转变。
实际上,在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方面,中小企业的作用一直很大。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李玉光副局长介绍,中国超过65%的发明专利,超过80%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但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大都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缺乏系统的创新思路和明确的创新方向,在整合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方面尚有待提高。
2008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应对金融危机、做强实体经济也已成为最热的议题。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业目前仍“量大质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我国应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在金融危机中寻找机遇,进一步提升基础装备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实体经济的根基。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解决融资瓶颈问题,把创新平台搭起来。此外,中小企业仍需努力培养和凝聚人才,为人才创造发挥作用和进行创新的环境。
中央财政今年明确了六大政策,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其中第二项政策就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和技术创新。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4亿元,同比增长27.3%,另外还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亿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35亿元资金支持的示范意义更大于经济作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表示。他说,35.1亿元更多的是起到风向标作用,表明了财政部的政策导向。中小企业在得到财政支持后可以放开进行转型。
今年年初,科技部就在其网站公布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包含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投融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健全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共27条。如何借助好政策实现企业转型,已成为中小企业努力的一个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