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2日电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委员会、张衡学社、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华文化与21世纪新文明国际研讨会暨如何使汶川悲剧不再重演研讨会,今天在北京开幕。
汶川地震之后,国家提出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等重大天灾预测研究是关系到中国和谐社会、小康建设的重大课题。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四川、广西、湖南、浙江、山东、香港和台湾等地的一百多名从事重大天灾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关于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健全、中西天灾预测思维方法、地震预测面临的困难、成功地震预测实例分析、汶川地震的思考及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华文化的发展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专家们指出,汶川震,国之殇,多难兴邦。大家一起思考温家宝总理所讲的“多难兴邦”内涵和重要意义,从多学科、多视角探讨综合研究总结预测地震等天灾的经验教训,强调要建立中国专群结合高效的灾害防御体系,让汶川悲剧不再发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耿庆国研究员在研讨会上作了“对5月12日汶川巨震预测过程的简略回顾”的报告。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汪成民研究员说,中国不少地震学者从传统的整体思维入手,跨学科综合研究各大异常间的相互关系,独辟蹊径,摸索出不少非常规、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方法,使地震预测取得了长足进步。他还列举了在“863课题”研究中,将一些预报效果较好的预报技术与方法集中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比常规方法与技术高达一倍以上的成功率。
中华文化与重大天灾研究课题组组长李伯淳呼吁,重新认识古代地震研究成果,浑天仪是观测星球运行的,是观星象测地的自然灾害及社会变化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他希望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为避免天灾多一份责任,做得好一点、做得多一点,为有效预防地震、非典、冰灾等灾害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