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带领7000多名姐妹“绣出”好日子━━昆明石林彝族妇女普菲回乡创业记
新华网昆明11月25日电
记者蔡祥荣、陈 瑜
在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阿着底村,有一位叫普菲的彝族妇女,在外打工17年后,揣着勤俭积蓄的几十万元,回到家乡阿着底创办刺绣企业。
11月23日,当很多市民还在享受着周日美好清晨时,石林县彝族村民普菲已经在她公司的办公室里忙活开来,等待来自几百公里外带着刺绣上她这里来交货的大理祥云县的几名妇女。在她一手创立的阿着底民族刺绣协会展厅里,展示着造型各异、充满彝族风情的刺绣产品,这些产品现在已经远销欧美等国,阿着底的名声也随着彝族姑娘的刺绣名扬海内外。
而在25年前,阿着底村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贫困村寨,普菲共有5个兄弟姊妹,勤劳的父母虽然起早摸黑干活,但全家仍然生活贫困。因为经济拮据,年仅13岁的普菲不得不辍学到石林县城当保姆。后来,她又辗转到昆明当洗碗工,还捡过垃圾废品。这一切贫困的经历给年幼的普菲留下深深烙印。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普菲的人生出现重大变化,她姐姐的一个朋友从海南省回到石林,想组织一支歌舞队到沿海表演民族舞蹈,自幼擅长民族舞蹈的普菲随后就随着这支歌舞队到广东、福建、海南等地表演舞蹈。虽然一直在外奔波,但只要回想起家乡的贫困,她心里就不是滋味。在外打拼了17年后的普菲,终于有一天在强烈回乡创业愿望的驱使下,揣着省吃俭用积蓄的几十万元回到自己的家乡。
回乡后的普菲发现乡里有两大优势,首先是依靠石林景区带来的游客,如果在家乡创办“农家乐”餐厅,会有很好的生意。同时,家乡彝族村民的刺绣必定能为各地游客所喜爱。但是当时贫困的阿着底连进村的道路都是泥土路。道路不畅通使家乡很多资源都无法利用。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迅速在她脑中闪现:用自己打工赚来的一部分钱把进村的公路修成柏油路,为乡亲们铺设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听说女儿要拿出20多万元来修建进村道路,饱受贫困的父母对普菲说,你千万不要做傻事呀!普菲对父亲说,只有把村里的路修好了,村民们才有致富的机会。经过几天的努力,她终于说服了父母。在修路时,70多岁的父亲还顶着烈日站在路口看护路面。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02年7月25日,普菲的刺绣厂正式开业,3天后,“农家乐”也开业了,偏僻的阿着底彝族村寨迎来了众多客人,普菲的刺绣厂和“农家乐”的名气一下子就被炒热起来。
但是普菲的创业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一名日本客商欣赏了普菲的刺绣后,很快就和她签了一笔总额46万多元的订单。这是普菲创业以来第一笔大单子,她当时兴奋得彻夜未眠,到处张罗刺绣工人,阿着底村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但是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这批绣品在最后一道工序上过于粗糙,当日本客商看到这些货时一直摇头,所有的产品都无法通过。46万多元的“大馅饼”顷刻间成为泡影,留下的是欠村民们近40万元的手工费。“46万元呀!当时的心不知有多痛,这批货至今仍放在仓库里,我要把这件事作为终身教训。”普菲伤心地说。
经过2年多的惨淡经营,普菲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缺乏法律意识的她轻信一名外商,厂里整整85万元的绣品被这名外商骗走后,自己连讨债的地方都没有。
当时,石林县一名县领导了解情况后,立即让普菲写一份贷款申请。这可把只有小学文化的普菲给难住了,她连夜找来厂里的几个彝族姐妹们,东一句西一句凑出一张贷款申请。在简要介绍自己的困难后,她诚挚地对县领导说:“你现在出手救助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咱们彝族上千名贫困姐妹。”这句话把这名县领导感动了,凭着领导给他的贷款批条,只用3天时间就从当地银行贷出了100万元,让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又焕发活力。
谈起自己创业的经历,普菲非常感慨,她说,她完全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了几千名彝族姐妹活着。当时返乡回来凭着自己积累的几十万元,她完全可以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可是当她看到贫困的彝族姐妹仍过着艰辛的生活时,一种强烈的创业感就促使她拼命工作。
如今,由普菲创立的刺绣协会已经拥有7000多名会员,会员遍及云南的昆明、大理、楚雄、文山等州市,协会生产的手工刺绣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现在一张刺绣披肩毛收入可达100元,比自己零星制作可多收入30多元,而且还不用愁销路。”阿着底村彝族妇女王芳提起这些时一脸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