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肖春平、李欣)“多年来儿子很少和我说话,上下班时一句简单的招呼都让我盼了好几年,如今每天找我聊心事……”11月25日,沈河区大西街道杏林社区居民李女士眼含热泪向记者说。
让李女士与儿子的关系有这样的转变,应归功于社区书记周莉。
周莉今年只有28岁,作为沈河区最年轻的社区书记之一,居民都亲切地叫她“小书记”。在今年上岗当社区书记前,她就一直在社区内对居民做心理调查。上岗后,除了做本职工作外,她还一直利用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优势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两个月以来,像李女士这样家庭心理疑难问题已经解决的有五六起。作为沈阳市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杏林社区心理咨询室正式成立。
心理疏导事例1:
儿子像变了一个人
“记者您好,请到里边坐。”刚到社区,一个帅气阳光的小伙子的招呼让记者感觉到社区的热情和礼貌。然而见到周书记后才知道,一个月前这个小伙子还足不出户,性格孤僻,连妈妈都不爱理。
原来,今年19岁的刘某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心理有障碍,在他很小时,父母离异,母亲又出过车祸,脑部受过伤,家里生活很困难,是社区的低保户,所以在孩子初二时就不想上学了,想出去打工为家里分忧,由于年龄小,没有一技之长,也找不到工作,整天在家不出门,导致心理有了疾病。知道李某的家庭情况后,社区帮他安排了公益岗位,在社区内工作,但在工作中,他不与任何人交流,甚至别人问他什么,他也不吱声,也不敢抬头看人。
周莉来到社区了解此情况后,告诉全体社区工作者,多关心他,多与他交流,让他多参与社区的活动和劳动,还经常在会上鼓励和表扬他,让他增加自信心,感觉到温暖,不知不觉中他和大家融合在了一起。业余时间周莉经常告诉小刘的母亲,在开导孩子方面要下工夫,如说话时的语气要恰到好处,不要总是埋怨孩子,要把孩子当朋友,要有平等的心态对待,还要时常发现孩子的优点,做到实实在在的鼓励。
“如今我儿子就像变了一个人,每天回家都和我聊一天工作的情况,经常说社区书记姐姐对自己就像一家人。”李某说起儿子满脸笑容。
心理疏导事例2:
女儿不再和我赌气了
当天下午,在社区心理咨询室里,一身黄色打扮的李女士时尚漂亮,一脸灿烂的笑容给人一种阳光的感觉。“一个月前她来到心理咨询室时可不是这样儿,愁眉紧锁,一脸憔悴。”周莉回忆说。
原来,她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如今都已经11岁,本该幸福美满的她却整天被女儿的心理疾病困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大女儿总埋怨母亲偏爱小女儿,不喜欢自己,于是每天闷闷不乐,学习成绩下降,逆反心理严重。
大多数青少年在14岁之后才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等疾病现象,大女儿只有11岁,这一年龄患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不大,多为心理变化期,才产生逆反现象,很常见。细心的周书记经了解发现,原来李女士习惯性认为姐姐就该让着妹妹,更多的责任应该由姐姐承担,于是常责备大女儿,护着小女儿,甚至在有些事情况不调查清楚时就责罚大女儿,造成了她的逆反心理。经周书记的指导,李女士不仅多与大女儿沟通,还更多关心她,爱护她,经常拥抱和亲吻女儿,让她感到母爱就在身边,逐步改善心理疾病。
“如今大女儿不再埋怨我只偏爱小女儿了,不仅学习成绩上来了,还当上了班长呢。”李女士开心地说。